【遠去的歲月】消失的生活用具

董國賓 |2009.08.19
578觀看次
字級

闊別二十餘載,回到魯西南鄉下老家,與父老鄉親親切交談回憶往昔,一件件已然消失的生活用具,溫熱了一段深濃的記憶。

溫罐,鏽跡斑斑地塵封於歲月的塵埃中,對於八○、九○後出生的年輕人來說,確是一個新鮮的辭彙。它是用泥巴或泥巴摻沙子燒製出的廣口容器,沒有把子。生活艱難的那個年代,鄉親們為了節省燒柴,飯做好後,將溫罐盛上水,送入灶膛內,利用灶膛餘火將水溫熱。一家好幾口人,就用這一罐水洗臉,洗到最後,水又黑又稠。如今,溫罐消失在我們的生活裡,連一點支離破碎的影子也不見了,我卻依然感到它的溫熱,看到那蒸騰出的簡樸和鄉韻。

上個世紀,六十到七十年代,農村樹木不多,樹種也單一,許多人家木質用具少之又少,誰家有幾個像樣的小板凳可用,就算不錯了,堂屋當門,大大方方擺放的長條几和大方桌,更是稀罕得不得了。沒有木材可用,農民就用泥巴製作生活用具,土甕子,就是用泥和麥糠製作而成的。有圓形或底口大上口內縮的甕型,盛糧食之用。我家的土甕子,在西屋臨窗站立,裡面盛放著全家人度年月的五穀雜糧,搖搖晃晃地支撐著那段艱難的歲月。

馬燈,一種照明工具,以煤油做燃料,配上一根燈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上世紀七十年代用得最為廣泛。馬燈,必有馬鞍,那鞍是鐵的筒架,下端有一油皿,全封閉,油不滴漏。上端有兩個鐵蓋,分層有空隙,便於出氣。玻璃罩子夾在中間,還有一根鐵絲提手。馬燈,因可防風擋雨,大多在戶外遊走,與居家罩子燈組成燈的家族,各主內外。那時,鄉村尚未通電,手電筒當是鮮有,馬燈,便成了村野奔走的燈火。路在昏黃的燈光下延伸,夜間趕路的鄉親們,提著馬燈,像是懷揣著一股溫暖,自然增添了幾分堅定和希冀。

柳條箱,是用去掉外皮的柳條,精編成的長方體箱子。外表白嫩,滑膩,惹人愛憐,可盛衣物。記得那個年代曾看見它靜臥在糊滿報紙的牆角裡,我眼睛直楞楞的看,像要把柳條箱看出光芒來。

風箱,上世紀沒有通電的廣大農村,生火做飯,家家戶戶幾乎離不開它。老鐵匠沒了風箱,打鐵的活計便失去了翅膀。茶館裡,亦是不可或缺。我們家用壞了不知幾個,後來父親從他鄉請來了一個有名的木匠,做了一個考究的風箱。用上好的柳木板做箱體,用榆木做拉杆,前面還嵌著幾何圖案,風箱煞有精神。我常常搶著替母親拉風箱,特賣力。看著灶膛裡歡躍的火苗,向母親遞一個眼神,我就咯咯地笑起來。時代發展了,有了吹風機,用上了燃氣灶,我還是常常溫念它,溫念那段紮根的記憶和難以割捨的情愫。

現實中,還有許許多多生活用具,完成了歷史使命,從我們身邊消失,比如石磨、轆轤、木桶、蓑衣、米囤……那些消失的生活用具,曾把我們的日子打磨得發亮,把時空變得深邃。在歲月的塵埃裡,我們再看不到光鮮的影子,卻抹不掉遠走的記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