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霧台鄉佳暮村的賴孟傳、徐仁輝、柯信雄、徐仁明及禹天成(右起)等五人,前天協助佳暮村一百多名村民全數撤離下山後,昨天又整裝出發,前往高雄縣藤枝山中,尋找採草藥失聯的兩名佳暮村民。柯信雄的媽媽說,當然會擔心兒子前進災區救人,但如果是自己受難,別人也會來救,所以一切交給神。圖與文/聯合報記者翁禎霞
【記者林賢齊高雄報導】莫拉克重災區多是原住民村落,水患讓原住民部落支離破碎,「部落情操」則令他們空前凝聚,無論是深入災區救援,或是在外聯結求援;帶領全村脫困的「佳暮英雄」是例證,而在佛光山安置中心裡,更處處看到原住民心手相連的感人事蹟。
昨天才自六龜鄉建山村搭機撤離,入住佛光山安置中心的民宿女主人黃靜華,追憶六天來和部落居民的患難與共,掩不住激動。她說,經營位於建山村的民宿已六年,去年辛樂克颱風來襲時,建山村就已遭逢連部落長老都未曾經歷的土石流,因為民宿位置相對安全,因此莫拉克來襲時,部落居民都暫住民宿避難。
「沒想到一避這麼多天!」隨著位於建山村上游的「寶來村」、下游的「荖農村」情況危殆,部分災民走避至建山村,黃靜華的民宿成為三個村落的「避風港」,而民宿裡「剛補貨」的大冰箱因為塞滿食材,得以供給食糧,讓大夥能支撐到昨天全數撤出。
請長假返回家鄉的那瑪夏鄉自救會成員許先生,正在災民安置中心接應從災區逃出的鄉民。人間社記者邱愉攝
黃靜華看著離開家園前「搶拍」的照片,眼眶泛紅,「也許沒機會回去了」,但是,她堅信活著就有希望。
緊鄰六龜鄉的那瑪夏鄉,則讓人見識到驚人的組織動員力。四名原本不熟的那瑪夏青年,在颱風來襲和親人失訊後返回家鄉,心急那瑪夏形同無人聞問的孤島,在高雄從事程式設計的林建好,決定發起成立那瑪夏鄉自救會,將那瑪夏危急的情況傳播出去。
林建好指出,父母從小就灌輸他們「部族」觀念,那瑪夏的外地遊子都以部落為重,與其等人來救,不如自己積極行動。很快的,四人組織在短時間內擴增為十幾人,到昨天已有二十多人,每天忙到晚間十點,還要繼續開會至深夜。
自救會成員中,災區逃出的林倩玲和清大研究生葉一飛,在高雄三個主要的安置中心裡,彙整逃出災民的「雜亂」資料,讓族人能透過網站,快速掌握親友平安的資訊;居住山上、熟悉山性的年輕人,則矢志守護老弱婦孺,直到撤離工作完成。兩端年輕人「裡應外合」合力救家園。
林建好說,目前家鄉仍有住民不肯撤離,自救會成員不排除進入災區勸離,待救援工作結束後,還將籌款幫助重建,不會隨著救災結束解散。
一場風災,讓人看見原住民部落「一個人都不能失去」的團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