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廢墟 變千種綠意植物園

 |2025.05.15
70觀看次
字級
劉先友(右)和劉明(左)父子,在汶川植物園大門前留影。圖/新華社
劉明(前排左3)為前來研學參觀的學生們,講解汶川乾旱河谷常見植物。圖/新華社
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一碗水村,劉先友(左)為來自成都的遊客介紹汶川植物園的設計理念。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川西岷山峽谷間一側破碎的河道,仍顯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所經歷的創傷,另一側震後重建的213國道汶川映秀段,有座風景綺麗的汶川植物園在震災廢墟上建成,出乎意料的是,這座植物園沒有大量資金投入或專業機構技術支持,全靠劉先友、劉明父子花費17年自主完成,36歲的劉明說:「它是一個人類和自然和諧共處的小世界。」在這對父子眼中,這裡是他們實現植物夢想的地方。

位於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一碗水村的汶川植物園,占地超過6000平方公尺,除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玻璃瓶碎片、馬賽克為原料設計構成的植物雕像和壁畫隨處可見,這些藝術裝置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白天忙到深夜 愈做愈快樂

在汶川地震前,劉先友因為大規模培育蘭花,成為阿壩州蘭花及珍稀野生花卉協會會長:「那時我起碼蒐集500多個品種的蘭花,很多專家都來找我要。」地震發生後,劉先友精心培育的500多種蘭花被巨石掩埋,毀於一旦。

於是,這對父子災後重建將目光聚焦到植物,他們想盡可能蒐集、保護鄉土植物並完成引種。劉先友的夢想是:「讓子孫後代能看見,我們這裡生長著這些不會說話的植物。」從那時起,劉先友和劉明憑藉對植物的熱愛,四處考察,拍照記錄植物的生存環境,收集植物種子,並於2018年開始建設植物園。

白天為植物授粉、澆水,還要移植、換盆、播種、扦插、拍照……到了夜晚,劉明則不斷查閱、整理資料,擴充物種庫的名單。對於一些不熟悉的物種,閱讀海外文獻到深夜是常有的事。但他對此非常樂觀:「並不覺得辛苦,對於喜歡的事愈做愈快樂。」

園區中間有一座以汶川高山特有植物「尖被百合」為原型的亭子。黃色的瓷片貼滿植物的6個花被片,亭子內部則是人們平時難以觀測到的花朵內部,劉明說,希望構造這樣的場景,讓更多人了解原生植物帶給大自然和人類的美好。

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植物園模擬著從雪線到河谷的微氣候,成為高海拔植物適應其他環境的場所。在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汶川植物園已收集2000多種野生植物。

只完成30% 要繼續擴展

劉先友說:「目前還只完成30%左右,未來還要增設更多功能區域,植物引種也要擴展到4000種以上。」他和兒子劉明會繼續守護好這片「植物王國」,他們相信,播種的種子會遵循自然法則生根發芽,父子倆埋下「熱愛」的種子,也將伴隨這座植物世界更加繁密茂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