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寫下這個題目的人一定是神經病吧?像高爾基這麼偉大的人物,應當誰也不會把他怎麼樣吧?但即使他受人們尊敬,還是逃脫不了淪落街頭的命運。
其實許多城市都差不多,經濟要發展,居所要改善,舊物要換新,這其實也是好事。但書也是嗎?
在城市的多少個大街小巷,人們會看見書是變遷、流動、淘汰最快的物品。如果在街上順手買了一本言情小說,人們不至於有什麼奇想;而花上更多一些錢揀起一本地道的文化書,如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上、下冊,看到的人或許會有些想法,但也還是可以適應的。可有一天,讓人無論如何也受不了的,是影響了幾代人的世界名著,也便宜的被拋在街頭了。
你知道《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嗎?那是高爾基幾乎用一生的心血,寫出的曾經擦亮多少人眼睛、給了多少人信心的書,如今卻被我看見缺胳膊少腿兒的撇在街頭。當然不只是高爾基遭此命運,托爾斯泰、契訶夫醫師亦復如是。問四十歲出頭的賣家:「書的上下架和賣賣二手書即使那麼快,總不會連這些文豪的立錐之地也沒有了吧?」「哎喲,我看你也活了大半輩子了,怎麼連這點事兒都看不透?現在誰讀這些書呀?都市化了,讀這些書人會變「傻」!不僅不能換錢,還會耽誤賺錢,這不是和自己過不去嗎?」
讀這些大文豪的作品,會使人耳聰目明是不容懷疑的,但我知道他所說的「看透」與我理解的「看透」,正是磁場中的兩極;也知道他所說「傻」的含義。文化在人們身心中的化學反應,是不再為眼前的雞毛蒜皮而斤斤計較;尤其是金錢,採取過得去即可的態度,絕不處於被動的位置。精神食糧比物質食糧對人的作用更大———這不是一種看透嗎?這樣說來,他所說的那種看透,也許正是一種眼前表層的看透—
—當然也是一種透。當前社會上確實存在著物欲橫流、金錢萬能的現象,我極不想承認這個事實,可又有什麼法子?
不知什麼力的驅動,連日來去了賣書的街看望許多次,我怕高爾基老人太孤獨,我怕有人把契訶夫醫師當作是賣假藥的……可是,他們這些人類文學的精華依然孤獨地躺在那裡。一時間,也恨起了自己,因為心底承認了金錢的作用———假如我是百萬富翁,或許只要有幾萬元錢,就足夠使這些人類真正的富翁不再淪落街頭。
我望著這些大文豪,他們也望著我,無論我來了多少次,都只能默默地說「對不起你們了,前輩!」
我不該只有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