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愈來愈嚴重,高中職及五專登記分發放榜,缺額近六萬人,是近三年新高,特別是招生末段班的私立高中職,缺額更多;而據統計,民國八十七年出生、肖虎的新生兒將在三年後升上高中職,較肖牛的新生兒大幅下降兩萬多人,末段班私立高中職將遭嚴重衝擊。
這種現象在大學已出現,在市場機制下,末段班大學將面臨退場、降級等命運,退場自不待言,降級是指降為專科學校、高中職;然而,目前高中職招生缺額已很多,如果加入降級的末段班大學,學校數勢將過多,招生缺額情形更將嚴重。
因此教育部公布私立高中職轉型及退場要點,輔導招生人數不足六百人的高中職「轉型」成社區大學、老人照護機構等文教、社會福利機構。
少子化伴隨而來的是高齡化,目前台灣已有兩百三十萬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社區大學、老人照護機構愈來愈有需要,依「老人長期照護機構設立標準及許可辦法」,老人長期照護機構規模為人數五十人以上、三百人以下,招生人數不足六百人的高中職,規模約略相當,應該可行。
不過,由於高中職與社區大學、老人照護機構是不同的體系,如果轉型,教職員是否適用,或造成人員流失,都必須考量,所以如果能合併社區大學與老人照護機構,轉型高中職的教職員,轉為教育老人,既能銜接工作、避免失業,又能繼續運用所長。
其次,國內學者曾赴北歐考察,發現促進老人健康不只是靜態的治療與宣導,透過動態學習,可訓練長者專注力及手腕協調,不但有樂趣,也可讓長者樂於思考及表達,有教學經驗的高中職教師應能勝任。
輔導高中職與大學轉型,是一體兩面,須同步進,而教育部的方案能銜接老人照護與再教育,的確可試行。
胡進祥(北縣汐止/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