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在SARS和禽流感的威脅下,為了防止病例散布,國際間開始在機場和港口進行體溫篩檢,台灣更大規模建議大家量體溫,後來不管腸病毒、新流感的防疫,量體溫總是衛生署疾管局和教育部的「最愛」,甚至成為「口頭禪」。
量體溫看似簡單,要量的準備卻不容易,一般是以「準確」的耳溫或肛溫超過38砳稱為發燒,至於口溫、腋溫、背溫、額溫都無法量到或估計出「準確的核心體溫」,現在機場使用的紅外線溫度測量儀,也不能正確量到體溫,至於額溫槍是測量皮膚溫度,準確度受環境、年齡、生理狀況,量的位置的影響很大,又沒有公認的正常額溫標準可參考,效果頂多跟手摸額頭一樣,參考用罷了。
臨床上,最方便、而可信度可接受的是耳溫,但量的方式仍要遵守規範,不是放在耳道口按一下即可,但要直接碰觸民眾,耳套很昂貴(用保鮮膜是不準的),而且耳溫槍能耐受多大量的測試也不清楚,做為大規模的體溫篩檢方式似乎成本太高,民眾也會怪怪的。
流感的臨床症狀不見得會發燒,不發燒也會傳染別人,單用量體溫要篩檢流感,正確預測率有多高呢?由於身體不舒服的前驅症狀一般比發燒早,因此用症狀篩檢,再配合測試耳溫,必要時戴上口罩,教導洗手和咳嗽的禮貌,才能有效和節省資源,減少流感的傳播。
我看到因腸病毒感染,造成很多班級被迫停課,這些孩童有些就到公共場所,或照顧兒童的場所,停課幾天也不一樣,有一周也有十天的。有防疫觀念的家長據實以告是咽峽炎不能到校,被認為是「指標病例」受到指責,讓學生和家長憤怒、委屈、被遺棄,心想也是被別人傳染的,精神還要受折磨真倒楣;而且,復課時間也沒有考量學生的吸收能力,老師找比較好時段上上課就算補課了,學生吸收如何,無人聞問。
停課固然是減少疾病傳播的絕招,不過沒有考慮家長和學生狀況,雙薪的家長和弱勢的學童仍趴趴走,真的能防止腸病毒、新流感傳播嗎?腸病毒有六十幾種臨床症狀都不相同,病毒排泄時間長度也不一樣,如是腸病毒71型因很毒,停課有意義,但其他型就小題大做了。
莊凱全(嘉義市/兒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