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不佳、加稅不易,政府八年用掉累積歲計剩餘的兩千五百億元,國庫帳上「存款」僅餘四百億元,財政部預估,九十八年全年稅收將短徵近一千七百億元,未來年度收支短差,恐怕要靠舉債因應。
國家舉債度日,想要提振經濟,度過經濟蕭條期,更加不易,尤其經濟衰退導致需求走弱,企業就減產又裁人,而推高失業率,主計處日前宣布,六月狹義失業率雖達百分之五點九四,但還沒破六,頗有沾沾自喜之意。
但台灣失業率一向低估,依經建會設定今年勞動力參與率百分之五十八點三,估計六月狹義失業率已衝到百分之六點七五,遠超過主計處的估計值;若從廣義失業率來看,更高達百分之八點四,實在不得輕忽。
美國情況比我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從二○○七年底經濟開始衰退以來,失業率已從百分之四點六勁升為百分之九點五,是上世紀經濟大蕭條後最猛的漲幅,更慘的是,失業期平均為六個月,創史上新高。
除非歐巴馬想辦法修補就業市場,他競選口號「Yes We Can」激起的熱情必被絕望取代,使他承諾的執政目標淪為空談,而且經濟學家認為,高失業率至少要再持續四年,換言之,歐巴馬第一個任期結束後,仍將有成千上萬美國家庭在支付衰退的代價。
同樣的,我國經濟與美國連動,馬政府若無法降低失業率,競選口號「準備好了」,也將變得極為尷尬,尤其在八八水災後,各項農工損失金額龐大,加上復建,更是所費不疵,靠舉債的政府將更加捉襟見肘。
在高失業及低薪資的衝擊下,民間消費欲振乏力,必定拖累景氣復甦,更難降低失業率,恐怕形成惡性循環,而值此南台灣又遭天災,更將加深困境,如何在水災復建的同時,持續拚經濟,在在考驗馬政府。
溫家華(台中市/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