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滿歌聲的寺院

文/地兒   圖/林祿在 |2009.08.10
1408觀看次
字級

  開滿歌聲的寺院   

二○○九年初夏,到湖北黃梅縣四祖寺受在家菩薩戒時,在寺院待了五天。回到河南後,獨自待在暗夜裡,似乎仍能時時聽到那莊嚴和婉的晨鐘暮鼓聲。我才明白,這開滿歌聲的五天,如同一隻亮開了美麗奇異翅膀的蝴蝶,已迢迢地飛入我生命的雲林深處。
四祖寺在雙峰山半腰,是禪宗四祖道信大醫禪師的道場,山圍名剎,蜿蜒起伏的古道、山巒間散布各色鮮花、綠樹和斑斕的三葉楓,微風起處,清涼和芬芳飄然而來。唐式建築風格的寺院內,遊廊婉轉相通。甬道兩側,綠樹成行,花壇裡各色小花簌簌迎風弄姿,遊人很少,如一座高等學府,安詳,靜謐。
早晨四點半,天邊的晨曦還隱在黑漆漆的山巒間,大雄寶殿兩側鐘鼓樓瓦簷下低垂的風鈴,仍在前夜裡靜默著,晨起的比丘已立身鐘鼓樓中,開始撞擊出悠揚的鐘鼓,晨鐘偈那嘹亮渾厚的梵唱一波波流散靜謐的夜空。比丘和受菩薩戒的居士們衣裝整齊,三三兩兩穿過灰濛濛的林子,在沉穩安詳的歌唱聲裡,逐個大殿禮拜。
密集的叫板擊打聲響了,所有的人,集會在大殿,敲起法鼓,大罄,引罄,唱誦佛號、經咒,一天的早課就開始了。
我是第一次到道風嚴謹的寺院,對連綿不斷的如歌的誦經聲印象特別深刻。
早課結束後,比丘和受菩薩戒的居士們列隊念著佛號,到齋堂「過堂」(即吃飯),坐定後,由維那師領唱,伴著引罄悠揚節奏,唱念佛號、經咒和「散心雜話,信施難消」的自警偈。飯後,引罄叮呤一聲清脆地破空而起,大眾起立,致敬佛陀,隨著引導的引罄,列隊離開齋堂,到大殿行禮回向,然後稍事休息,又開始了鐘鼓聲裡的普供養、晚課。直至晚上九點,莊嚴肅穆的暮鐘偈在夜色裡遠遠飄來:
洪鐘初叩  寶偈高吟
上徹天堂  下通地府 
上祝諸佛菩薩光照乾坤
下資法界眾生同入一乘
三界四生之內  各免輪迴
九幽十類之中  悉離苦海
……
寮房的燈光一隻隻閉了眼,結束一天修行和生活的寺院恍若無人,沉浸在一片蛐蛐和蛙鳴聲中。
比丘的修行相當辛苦,從淩晨開始,一直到夜裡九點。但比丘的生活,卻不見辛苦相,不疾不徐,無論是做功課、還是走路,吃飯,都時時靜心觀照自我,每一個梵音,每一步行走,每粒米碰牙齒的感覺都要了了分明;功課多,卻不見繁忙相,經唱聲裡,一句佛號就能安詳地反覆唱念跪拜半個小時,提醒自我,上求佛道,為眾生修持。      
初到寺院的我,起初幾天,功課下來,累得腰痠背痛,漸漸適應後,功課做完,整個身心都異常柔軟清淨起來。
負責為受菩薩戒的居士們講課的明基師說,這一切的修行,都是為了調適身心,達到中道。
走出寺院,回到忙碌的人間,才體驗到這份繁忙中,充滿安閑和禮樂的身心洗磨是多麼科學。一個人,能在繁忙時,截斷奔馳不停的種種妄想和由此而來的倉促妄相,時時觀照內心,做事時,保持了然清明的狀態,一項一項地專注做到位,吃飯時,也清明地觀照每一次細微的咀嚼,把心止在禮敬、喜樂和由此而生的定境中,是多麼從容安詳的詩意人生。
因為你是菩薩
第一次到寺院安居,寺院的一切都是新鮮的。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吃飯。偌大的餐廳裡,百十人用餐,卻聽不到丁點談笑聲和碗筷的碰撞聲,比丘和受菩薩戒的居士們都安然而坐,手持飯碗,如臨大賓,動作徐緩、優雅,專注用餐。年輕的比丘告訴我,左手持缽,應如「龍含珠」,右手持筷子夾飯,應如「鳳點頭」,入口時,好似「鳳擺」尾。這樣做來,果然風光不同,心一下子靜了。飯畢,大眾將飯碗裡的點滴菜湯用開水沖淨,嚥下,把碗筷依次放在座前。排隊離開時,整齊的桌椅上,不見一顆米,一點湯水。
到雙峰講堂聽課,比丘開示說,為什麼吃飯不能發出碗筷的撞擊聲?那是因為怕餓鬼聽到碗筷的聲音後煩惱。你想啊,當我們餓了一天,卻沒飯可吃時,聽到別人家碗筷的聲音,是什麼感覺
?餓鬼因為業障,可是多少劫處在饑餓中啊,應該照顧到人家的情緒。
窗外的陽光很好,山峰上清脆的布穀鳥在鳴唱。世間好像都被這份慈悲心所感動了。忽然想起了二哥有病,醫生要求他禁食的情形,每次見到我們吃飯,他就昏昏沉沉地喊餓。母親發現後,要求我們每次吃飯時,都不能讓他聽到、看到。菩薩的心腸,多麼像慈母啊。
讀菩薩戒本《優婆塞戒經》和《梵網經》,驚奇地發現很多戒律都是為了照顧眾生而設的。法師在講述菩薩的八萬細行時,談到了很多,譬如,要禮敬父母和長者,途中見面要側身一邊行禮,要對眾生微笑,不能在道路上吐痰,漱口要彎腰輕漱,不能當眾排下氣……都是為避免眾生煩惱,保持行者的尊貴和威儀;《優婆塞戒經》還要求,菩薩不能獨行險道,避免無謂的傷害。《梵網經》講得更有意思,菩薩有時可偷、殺,譬如,一個惡人,要危害大眾生命,偷竊了大眾的財物,馬上要犯下滔天大罪時,菩薩在無奈之下,可以破戒把他殺死,還可以把他偷走的東西偷出來,還給原主,用寧願因破重戒下地獄的犧牲,換來避免他犯更大的錯誤,以自己承受下地獄的痛苦,換來眾生的安寧。
問為什麼?
法師說,不為什麼,因為你是菩薩啊。菩薩就要時時為眾生考慮,不惜為眾生獻身。
這番演講讓我豁然開朗。一個人,如果能夠時時體貼別人的願欲,時時照顧好別人和自己,不就是一座行走於紅塵的清淨寺廟嗎?無論何時何處,不是都能讓眾生得到安慰和溫情的關懷嗎?
惜緣  惜福
在寺院的齋堂、洗手間,凡是有水的地方,都貼著「節約用水,珍惜福報」的紙條,字是繁體正楷,極盡端莊。
 浴佛節那天,過二堂時(二堂,即第二輪用餐。法會人多時,常常需要過二堂甚至三堂齋。),有不少來隨喜的香客在齋堂用齋。一個孩子掉了幾粒米粒在桌子上,收拾碗筷的比丘毫不猶豫地把它們揀起來,放進口中。
  明基法師說,戒律要求,碗中要是有米粒沒有去殼,也不能拋棄,把殼剝去,吃掉,珍惜每一粒米的辛勞。這是在實踐進食五種觀想的第一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他還說,四祖寺的前任方丈本煥老和尚,年紀很大,名氣很高時,對於來到他面前的每位人,都慈悲摸頂,口稱願你發財,吉祥。老和尚特別珍惜每一個緣分,利用每個機會,滿足眾生的願想,締結良緣。
比丘很忙。特別是講課的當家師明基法師和明一法師。晚上,內向、膽小的我戰戰兢兢地去拜訪時,他們卻親切地接待了。在擺滿書籍的寮房裡,明基師拿出香蕉,微笑著讓我們吃。賜給法名,解答戒律問題。明一師還把自己的修持經驗和盤托出,懇談半夜,一見如故,直到開大靜的木板聲響起。
當下的困惑,多年的疑問,在他們的慈悲教誨裡,一掃而空,歡喜地出了門。
  想起天明即將辭行,就破例沒有回寮房,逡巡在寺廟寂靜松林塔影裡。中天的明月,恍若舟移在被佛學文化洗去煩躁,而顯得格外寧靜的心鏡上。雨後庭院,惟有的淡淡風聲走過。獨自穿行其中,我在想,每個人,如果時時珍惜每一片月光、每一滴水珠,每一個有緣人,那麼,我們的天地會因這份珍重而擴展,「三徑黃花秋雨外 一林紅葉曉煙中」的淡然美好也會歷歷在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