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紀以來,格陵蘭這座全球最大島嶼先後臣屬於冰島、挪威與丹麥;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格陵蘭人追求自治、獨立的聲浪日益高漲。去年十一月,進行「擴大自治」公民投票,百分之七十五選民投下贊成票,讓格陵蘭從今年六月二十一日起,接管原為丹麥所有的自然資源管理權、司法權和警察權,並擁有部分外交事務權。
丹麥坦言 不希望獨立
允許格陵蘭逐步掌理司法等權力將帶來象徵性轉變,比如原住民因紐特傳統語言「Kalaallisut」現在訂為格陵蘭官方語言;依據國際法,格陵蘭人自此不再是丹麥人。
未來格陵蘭一旦完全獨立,英文國名不再是「Greenland」,而將改為「Kalaallit Nunaat」,意為「人民的土地」。
當被詢及從自治到獨立的可能步驟時,格陵蘭總理柯雷斯特回以︰「如果人民要獨立,那麼我確定我們將會獨立,但這不是我的政府未來四年的施政議題。」
丹麥總理拉斯穆森則坦白表示,他希望格陵蘭人選擇繼續成為丹麥的一部分。不過,丹麥面對日漸升溫的北極爭奪戰,已宣布將成立北極海軍事指揮部,並擴充格陵蘭北部的圖勒軍事基地。
經濟自主 獨立才有望
未來格陵蘭的政治變化,可能決定於經濟發展。目前格陵蘭的經濟基礎極度仰賴漁業,占出口總值九成四,政府歲入一半來自丹麥政府補助,離自給自足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不過,格陵蘭東北方海域據稱蘊藏一千一百億桶原油,一旦商業開採成功,將讓它的經濟脫胎換骨。
格陵蘭目前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約是丹麥的三分之二,但自殺率卻比丹麥高七倍多。此外,當地還充斥酗酒、失業與家庭暴力等問題,平均每三名兒童中就有一人是家暴受害者。
同時,並非所有格陵蘭人都支持脫離丹麥。前執政聯盟「前進黨」的一位黨員指出,「我們才不到六萬人,生活在這個地理和氣候條件都相當惡劣的地方,這麼少的人力,根本很難將格陵蘭建設成現代化的獨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