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財務缺口積重難返,行政院這次積極處理北高兩市積欠健保補助款後,另一個燙手山芋就是健保費的財務黑洞。健保費率調整涉及民眾荷包,對中小企業更是一股風暴,反過來也會影響僱用員工的意願,讓失業率更高。因此新任衛生署長楊志良宣示將調整健保費後,立刻引來企業撻伐、民眾抱怨。
健保局每天開門虧七千萬,每個月虧二十億,行政院若有心解決健保費補助款爭議,就不能棄健保費調整的問題於不顧,否則事情做一半、問題也只解決一半,健保財務虧損的問題依然存在,遑論照顧全民健康。
楊志良聲稱如果健保費率再不調整,未來可能出現有錢人看病、窮人哀嚎的現象。他坦承,現在調漲時機可能不太對,但如果健保費率遲遲不動、不調整,對弱勢族群不公平。
上次調整健保費率是七年前的事,隨著物價上漲,為了讓健保制度長久,調漲健保費率若勢在必行,主要目標應在於高收入的民眾,兼顧貧富差距。
我國的健保費率雖然分了許多級距,收入高的人必須繳納較多的健保費,解決有錢人和窮人繳相同金額的窘境。但基本上,健保費率是採齊頭式公平,如最高級距是十三萬一千七百元,如果是一個人沒有眷屬,應繳一千七百九十八元,比率約百分之一點三六五;級距最低的是一萬五千八百四十六元,一個人沒有眷屬應繳二百一十六元,大約百分之一點三六三,比率相當,這就是齊頭式公平。
從社會正義的角度來看,高收入戶者的健保費用確實應該調整,衛生署長提出的措施包括擴大保費級距,調漲健保費率至百分之五點一三,應可去除表面上的不平等。
但是費率級距調整的只是受雇者的薪資所得,更高收入的財產所得者,以及只在生病時返國的國外寓公卻不受影響;只去除齊頭式平等並非公平。
不過,調整保費和百姓荷包最攸關,醫療改革基金會痛批有如「把刀架在民眾脖子上」,台灣醫院協會則稱許衛生署長「有擔當」。是否「有擔當」尚待驗證,但健保局管控醫療資源不力,以致出現嚴重虧損,不思根本解決辦法,卻揚言如不掏錢救「爛攤子」健保就要倒閉,的確難杜悠悠之口。
健保制度若要健全,責任不在百姓,保費調漲也並非關鍵,如藥價黑洞、醫藥浪費、資源分配不均、資料作假騙錢等,都是缺失和漏洞。這些健保沉痾,多年來民間團體屢次提出批判與建言,監察院也四度提出糾正,卻未見衛生署積極改善,解決防弊節流、民眾權小責大的根本問題。
截至上月底,健保赤字高達三百九十億元,虧損是事實,但費率低並非財務缺口的唯一原因,而是有太多漏洞,讓再多經費補助也無法填滿。健保興利除弊,才能力挽破產,確保民眾的健康。唯有先除弊,才可能興利,衛生署、健保局宜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