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一項新研究指出,三歲大的幼兒也會得憂鬱症,而且不是發頓脾氣就能消去!三日發表的研究,首次指出即使在非常年幼的兒童身上,憂鬱症也可能產生長期、慢性的影響,這點與傳統上認為學前兒童無憂無慮的觀點相反。
先前的研究顯示,約百分之二的學前兒童有十六萬人患憂鬱症,但這些學前兒童的憂鬱症是否為慢性?是否和成年人的一樣?則並不清楚。
領導這項研究的華盛頓大學精神科醫生瓊安‧魯比和其團隊,追蹤超過二百名三歲至六歲的學前兒童兩年之久,這些兒童有七十五名被診斷出患憂鬱症,並在研究期間接受最多四次的精神健康檢查。
結果六個月後,百分之六十四仍有憂鬱症,或復發過一次;兩年後,有四成兒童仍受其苦。但整體來說,近百分之二十的兒童在四次檢查時都有持續或復發的憂鬱症。
研究發現,有憂鬱症兒童的母親多半也有憂鬱症,或情緒失控
;也可能經歷過創傷事件,如雙親之一死亡,或受虐待。
芝加哥大學精神科醫生莎朗‧赫希說,憂鬱涉及腦內化學變化,因此非常年幼和應該無憂無慮的兒童,也可能無法感受快樂。
通常學前兒童可能會情緒化,或發脾氣,但他們很快就會在玩耍和做日常活動時,恢復正常,顯得開心。但真正的憂鬱兒即使在玩耍時也看起來很悲傷,他們的遊戲可能涉及死亡或其他陰鬱的主題。他們的跡象還包括:持續缺乏胃口;有睡眠的問題;經常發脾氣,會咬人、踢人或打人
;並且對小錯有持續的罪惡感,一直不斷說:「媽媽,對不起,我打破杯子。」
這項研究發表於八月號的《普通精神醫學檔案》期刊上,它並未探討憂鬱症的治療問題。但一些家長和醫生日益接受用強力抗憂鬱藥治療這麼年幼的兒童,在精神醫學界引起很大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