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醫院投入早期療育,並承接政府委託的身心障礙照護計畫,但基金會在早期療育準備方面的歷史卻更為悠久。在一般人印象裡,療育應該由醫院負責,怎會由為弱勢團體發聲及服務的單位處理?答案就是:「醫院針對的是疾病,而基金會看的是病人整體。」
心路社福基金會公共事務組主任鍾榕榕表示,醫院看孩子的眼光是從「疾病」切入,他們對症下藥,若病人手部功能欠缺,就會進行手部訓練;但基金會卻不這麼狹隘,看的是「全人的生活需求」,因為孩子最終要回歸社會、長大成人,早期療育可減少孩子未來的負擔。
在早療中心上課,坦白說,無論怎麼訓練,孩子的疾病都不可能完全痊癒,但一點點的關懷與愛心、感知能力增加,症狀就不會惡化;能多一點、進步一點,就是早療的目的。中心的老師會設計各種個別化的訓練方式,例如每餐要用剪刀剪碎飯菜,大小不一的飯菜幫助他們咀嚼;睡覺時,義工用身體輕壓、甚至坐在他們身上,給孩子安心感,幫助入睡,也避免他們不自主的「張力動作」。
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暨台北市私立同舟發展中心教學組長吳品琪表示,中心強調七大領域,即腦麻學員須藉由訓練,兼顧學習粗大動作、精細動作、感官、認知、溝通、社會情緒和生活自理,其中還包括與一般生上課的融合教育、社區參訪等,務必讓治療與他人互動結合。
吳品琪認為,接受早療的孩子相較於未受過訓練者,最大差別在「生活作息不同」。以醫療為重心的孩子,平日活動是在家睡覺;以基金會早療課程為重心的,則會偏向正常孩子發展,較能接觸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