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害他人以求己樂者,來世不得安樂。」 ———《法句經》
有一天,當佛陀在舍衛城托缽時,遇到一群拿棒子追打一條蛇的青年。佛陀勸告他們說:「在此生要學習和平地對待生命,以此功德讓來生種下一個善良種子。」佛教生命觀不只是尊重人類生命,對於其他眾生也一視同仁。所有生命都畏懼暴力、害怕死亡,這世界之所以戰火不斷,就是因人類只為滿足自己的貪心而起,要知道佛陀已把如何從中解脫的方法告訴我們。
《長阿含經》第十八部經文為《自歡喜經》,它另一翻譯本是《信佛功德經》,即「相信並讚歎佛陀功德的經典」,是佛陀在阿拏迦城庵羅園中所講說經典。
經文始於舍利弗對佛陀的讚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通過甚深禪定,得知佛陀的智慧、神通與功德皆超越過去任何聖人,因而向佛陀發出如是讚歎。不僅如此,經文內容更具體地展現舍利弗對佛陀毫無保留的信仰之心。經文結尾處還強調:具足一切功德的如來,已經完全擺脫慾望束縛,獲得真正的「滿足」。佛陀在漫長歲月裡將貪念一一剔除,並為廣度一切眾生而發下誓願,因此成就一切神通與功德。只有獲得真正「滿足」的人才能享有此神通與功德。佛陀貪念已滅、心中僅存滿足,舍利弗尊者才會以「少欲知足」來讚歎佛陀。
《佛遺教經》裡也曾多次強調「少欲知足」的重要性。佛陀告誡眾人:「在我涅槃後,若能以戒為師,則能在黑暗中看見光明,一如在貧困時獲得財物。」囑咐:勿因進入俗世、計較利益或貪求咒術而想要獲得財物,應當節身時食,清淨自活,會帶來少欲知足的生活。多欲之人因貪求各種利益,故苦惱亦多。
是故,「少欲」還被喻為相等於佛教的終極目標—涅槃。我們總是以追求更多利益為最高價值,心根本容不下佛陀教誨。最近,有識之士宣揚「共生」理念,但卻無法減少自己欲望,不懂得在獲得利益時就知足感恩,要如何跟其他眾生「共生」呢?所以生活在這世界到處是熊熊慾火。「三界火宅」,正是用來比喻我們在自己家裡放火。
如今,我們應透過《自歡喜經》和《佛遺教經》,接受佛陀教給我們的「真實語」,而精進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