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推動閱讀不是給孩子一本書就好。台東大學幼教系助理教授簡馨瑩研究指出,運用預測、放聲思考、摘要、故事重述等方法,更能讓學生讀懂、讀通,進而提高寫作水準。
教育部推動「悅讀101」計畫,不只買新書送孩子、行動圖書館開到偏鄉,還徵選閱讀教學策略開發與推廣方案。教育部國教司科長武曉霞說,閱讀策略預計在今年底修正完成後推廣各校。
簡馨瑩與台東縣東成與豐源國小合作,研究「預測」策略教學對提升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效果。她發現,若先讓小三生先看書的標題、封面,請學生猜猜這本書在講什麼?之後學生在閱讀時,就會注意實質內容與猜測是否相同,老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讀完後,比較事先猜測與真實內容,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程度將明顯提升。
簡馨瑩還推動「放聲思考」法,文章每隔幾句就畫一「★」號,老師在星號時會問學生「你剛才看或聽到的,讓你想到什麼?」學生就會往前或往後推論,引導學生理解,「現在很多小孩看書看個開頭,再翻到結尾,中間都沒看。」簡馨瑩說,這個方法就可改善學生「不看中間」的問題。
此外,學者也推薦「摘要」法,請學生找出「主題句」,刪除不重要的,再加以整合,做出逐段摘要。參與教學策略開發的小學影印繪本,讓學生學習做摘要。嘉義縣雙溪國小校長陳媺慈昨天在發表會分享該校推行「分享式閱讀」心得,把文章用戲劇角色扮演方式分享,學生讀得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