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陸文娟大林報導】過去因聯考掛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觀念無法普遍;年輕人對自己未來生涯規畫難有清楚概念。許多學生為了擠進大學窄門,往往興趣擱一邊。上大學所選填的科系,也可能是父母師長的期待,或是自己認為可能較有出路的,忽略了興趣和專長。

南華大學在民國八十八年實施大一大二不分系制度,讓學生先修習同一領域共同學科,兩年後再修專業科目,以減低學生摸索的時間。但校長陳淼勝認為,現代競爭激烈,只有一種專長是危險的,至少還要多一項專業能力輔助,才足以應付多變的社會。
陳校長八十九學年度提出「π型教育策略」。他引用π這個數學符號來表示南華教學架構,π字橫線部分是通識課程,下方兩條直線為兩種專業學程。配套措施包括「一份學費、兩種專長」,以及跨系跨院修課全面開放的條件。
也就是說,到南華就讀的學生,除了選填系所的畢業基本學分外,還可選擇另一學門為輔系或雙主修。被選擇的輔系或雙主修課程,不得拒絕學生加選,打破過去大學對於輔修選課在領域上、學門上,甚至在人數上的門檻限制。
輔系學分為二十學分,雙主修學分為四十學分。南華學生加修學分不再加收費用,同時,在畢業證書上及成績單上都會加註雙修證明。
此外,南華以通識課程帶動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不但獲師生肯定,更連三年獲教育部補助成為教學實驗研究單位。南華的通識課有別過去所謂的營養學分,它能幫助同學在最快時間掌握各學門基礎專業知識,並發覺自身興趣,同時也訓練整合應用能力。
南華的「π型教育學習架構」不僅不會加重學生負擔,同時讓學習更彈性多元,除培養完整人格及富有人文與藝術的涵養外,還具有整合跨領域專業知識的創業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