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到一篇有關台灣學生在大陸求學甘苦的報導,標題是「台灣草莓苦拚大陸龍子龍女」,文內點出兩岸學生的差距逐漸擴大,筆者感慨萬千,更憂心台灣未來的人力素質,在彼長我消下,台灣將失去競爭力。
但中國大陸強大競爭壓力與日增強,台灣主政者卻陷於統獨爭議而故步自封,台灣學子競爭優勢迅速流失,筆者用兩個場景來說明這種狀況:
場景一:去年國中基測剛結束,晚報就有「數學滿分滿天飛」、「國二程度,英文即可拿滿分」的斗大標題,甚至有考生形容題目「簡單到爆」,當時心想,考題生活化、活潑化,不正是「快樂學習」的精髓?但晚上的一通電話,筆者心情盪到谷底。
電話那頭是內人研究所同學,恰巧有機會護送試卷至上海台商學校,任務達成,理該欣慰的他,卻是百感交集,原來是彼岸同胞直言試題「只有小四、五的程度」,簡直丟臉丟到「外國」!唉,不比不知道,比了才知道差距這麼大。
場景二:電視新聞台正專題報導北大、清大等名校的學生生活,清晨中的校園,彷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園」,無論是池塘邊、涼亭裡,或是古色古香的校舍中,回蕩著學子琅琅讀書聲,這般深邃共鳴聲,似與古人心靈契合,鮮活且奇特。
才正陶醉,製播單位卻旋即以對照手法,切換到台灣學子生活「普遍」現象:睡覺、打屁加打工,好一個「由你玩四年」的「人間四月天」,觀感反差之深,情緒起伏之大,還須明言嗎?
「教育國之本」、「教育是國家競爭力的泉源」,很對,但讓人聽到耳朵長繭,就不對。拒絕競爭,絕非待敵之道;面對壓力、回應民意,打開政治心窗,增進文教互動,對台灣利多於弊,否則,關起門來稱霸,與井底之蛙何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