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大台北地區 跨縣市使用 降低費用 達到非營利團體與政府雙贏
前言
無障礙空間設施一直是民間及政府重視的問題,政府雖有編列預算,提供肢障者「行」的便利,但民間團體卻認為有太多不合理的使用規則,設施也常錯置,而最能改善交通問題的小復康巴士,在資源分配及使用條件的問題最受矚目;本次主題從交通、設施、穿著、教育的角度切入,透過足障者的心聲、民間團體的努力探討無障礙空間現況。
廂型車再改裝 費用昂貴
當過學子的人多有過搭公車上學的經驗,但坐輪椅的孩子要如何到學校呢?鄭豐喜文教基金會社福主任林姿慧說:「五天前就得向政府申請小復康巴士,以台北市來說,須支付如計程車計里程的三分之一費用;由於縣市制度不同,設籍北縣的學生若要到北市上課,就要付計程車二分之一的費用。」
如果申請不到可容納兩人、附設升降台的小復康巴士的人,難道不能直接坐計程車或請親戚開車接送?林姿慧說:「電動輪椅不能摺疊,上不去。」若改裝廂型車,設置升降台,花費約五十至一百萬元不等,一般家庭無力負擔,唯有指望政府的小復康巴士。
國際扶輪社日前捐贈逾一億元的百輛小復康巴士,應該能有效提升民眾申請而使用到的比率吧?但鄭豐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何祖瑛卻說:「根本問題仍未解決。」她指出,各縣市價格不一、數量不一,而且有規定如「台北市民才能叫台北市的復康巴士」,意味設籍北市的足障者,縱然能坐高鐵到各縣市,下車後仍要面臨「進退不得」的窘境。
林姿慧表示,地方政府的回應是:「請向中央政府尋找解決資源統籌的問題」,所以半年來,都是民間團體默默努力,問題仍未改善。鄭豐喜文教基金會顧問林文華認為,對於上班通勤的足障者申請不到復康巴士,卻看到路邊停放空車的爭議,正是設籍縣市使用權的問題。
仿效先進國家 資格不限
不過,自七月一日起,政府為降低空車率,已在商討台北縣市合作,讓大台北地區包括基隆市民,能跨縣市使用小復康巴士;而確定實施的則是台北縣價格改為計程車費的三分之一,同時新增復康巴士使用的第四類對象,即設籍北縣六十五歲以上的重度失能者、五十五歲以上的原住民重度失能者,及五十歲以上身障者之重度失能者,經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評估通過,有交通接送服務需求者,但對足障者來說,福利似乎又被瓜分。
何祖瑛拿出曾到加拿大考察的資訊解釋,當地有資格搭乘小復康巴士的人,規定是「無法搭乘一般公共交通工具的身心障礙者」,巴士司機也會衡量乘客是否真的「需要」搭乘,一旦符合條件,無論各縣市、省份、國別,都能使用,她覺得台灣應該仿效先進國家,給足障者安心的交通工具,且使用復康巴士的人應該是像使用電動輪椅一樣,難以搭乘一般計程車或公車的對象。
廣告優劣設施 培養共識
無獨有偶,宣導應建立正確的無障礙生活空間的永慶慈善基金會也舉辦一場「人間有情‧生活無礙」座談會,與會足障者、廣告人范可欽建議,要解決住與行的問題,可運用廣告行銷手法,告知好與壞的無障礙設施,結合全台將近四百萬的身障朋友,共同把最貼近使用者的無障礙觀念傳遞下去。
永慶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趙怡博士強調,大環境一定要培養對無障礙空間的共識。在身心障礙者權利福益交流座談會中,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公共運輸處副處長梁恒德也認為,要讓所有人重視問題,得靠巴士業者定期回報,並透過網路和部落格傳遞正確訊息。
儘管民間非營利團體與政府似乎有短暫共識:「利用民間教育、宣導行銷,使社會更重視身障者交通問題,累積足夠反映和使用巴士的心得,再向中央建言。」但達到雙贏、全國足障者都受惠的局面,可能還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