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復康巴士為足部障朋友帶來一大福音,一般認為能解決他們上學和就業的交通問題,雖然班次少,但不無小補,然而一向以勘察生活空間的無障礙設施為主的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來說,他們卻認為復康巴士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應從大眾工具改善,並減少錯置的無障礙設施。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認為,以台北市為例,讓數十萬的身障者使用百來輛復康巴士,無論怎麼提高申請到的比率,都無法滿足所有人。他說:「復康巴士屬於到宅服務的類型,所以一般障別者應多使用公車;政府如果普及無障礙公車的使用,對身障者未來才有助益。」
在無障礙生活設施裡,政府已有行動,但令人不解的是,無障礙廁所建了,卻有不少問題,包括空間不夠大、手畸形或遭截肢者不能轉動門鎖、扶手不是太高,就是擋住足障者身體,不能移過去。更讓人疑惑的,還有導盲磚建在輪椅使用斜坡上,許朝富說:「難道要盲人和足障者爭道?」錯置情形實在太多了。
五年來,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帶許多足障朋友走遍台灣,四處勘察,也設置電子無障礙廁所地圖,解決他們的民生問題,但他們認為,台灣把無障礙設施著重在建築形式上,而不是真正的「生活空間」,例如足障者到國家公園旅遊,一般人走步道、欣賞自然美景,他們卻得待在遊客中心看靜態展。
協會希望政府在規畫無障礙設施時,能夠兼顧內外,別讓足障朋友的期待又被拋向二十年後的未來。更多相關台灣街道、無障礙空間錯置圖,可以查詢行無礙影像誌:www.flickr.com/photos/sunablenet/s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