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表示,觀測區域板塊的科學研究一直都有在世界各國進行著。以台灣來說,就在2002年於台灣東部的歐亞大陸與菲律賓板塊邊界上,設立了「台灣板塊邊界實驗室」(Plate Boundary Observatory in Taiwan, PBO-T),而國際上的科學家則於2003年在加州太平洋與北美板塊邊界上,設置「板塊邊界實驗室」,希望藉由全球衛星定位儀與井下應變儀來偵測相關變化。
劉啟清表示,雖然此次研究發現了颱風會引發慢地震的關連性,但民眾不必慌張。因為拜颱風之賜,反而適時紓解了台灣東部地層的壓力作用,減少東部地區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只如此,為進一步觀測相關變化,研究團隊目前也將井下應變儀的觀測網,擴大至太魯閣、池上、成功等地,希望藉此提供更完整的觀測資料,讓科學研究應用於生活中。
胡植慶表示,從地質角度來看,他很樂見有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願意投入地震觀測研究,站在科學觀點,地震成因本來就不只限於一種。他表示,慢地震的搖晃程度雖然不明顯,但地震規模不見得就比一般地震來得小,國外也曾觀測到地震規模達到六以上的慢地震。因此若從「颱風會引發慢地震」的理論來看,每年定期造訪台灣的颱風的確有助於東部地區的能量釋放、降低中型地震發生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