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李娜薇大樹報導】韓國東國大學佛教大學院院長慧源法師、佛教文化研究院院長朴仁成,帶領二十位佛教文化研究院的教授及老師參訪佛光山,探討佛教發展。佛光山教育院長慈容法師十七日於佛光山傳燈樓主講「台灣近代佛教文化探討」,講述佛光山四十多年來的佈教方向與佛教發展。
「在早年,大部分人都認為信佛是消極的、落伍的。」慈容法師一開始便說出早期佛教在台灣推廣的困難,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創新許多新穎的思想,都被當時的長老嚴重批評,但是這些活潑的方式也確實吸引不少青年成為傳教媒介,即使不信佛教,也透過大師設計的歌曲、講演,下鄉表演,讓更多人認識佛教。
慈容法師表示,過去台灣的信仰與生活是分離的,若要讓人瞭解正信佛教的力量,勢必讓佛法走入社會、家庭、人心,助人渡過生活障礙。「不要只把佛教當學問研究,而是要變成做人處事的正面力量,如果能對生活倫理有幫助,自然容易被接受。」
慈容法師舉例,為了因應時代,佛光山依星雲大師的理念,以「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四大方向多元發展,結合僧信二眾,讓在家眾發揮正面力量,如國際佛光會轄下的青年團、童軍團、讀書會等單位,都可深入社會,發展文教、推廣慈善弘法。
身為教育院院長,慈容法師也提到,近年在教育界,從幼稚園到大學,佛光山秉持著培養健全人格的辦學理念,將人間佛教推廣到世界各地。不只台灣,歐美國家的佛教人口也逐年增加,即將成立佛光山第四所大學的澳洲,對於人間佛教的接受度,比美國還要高。
來自韓國的佛教學者,提出佛光山出家眾守戒的規範、佛光山在韓國的發展定位、佛教年輕化的具體情況、幼稚教育的推展情形,以及在韓國引起話題的尊嚴死等議題,慈容法師一一回答,期許未來的佛教能更具有國際觀,結合語言人才,讓國家之間沒有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