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木柵高工的學生而言,李瑾倫所分享的,是不曾有過的生活經驗 ;但演講一開始,她便嘗試以自身學生時代的回憶,拉近與新世代學生的距離。
原來,在青春年少時,她曾經為剪髮一事深深著迷。當時髮禁尚未解除,為了愛美,很多同學都在放學後,找李瑾倫修剪頭髮。除此之外,高中時她參加美術社,當時所有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小孩能考上大學,而她一心一意只想畫圖,後來就讀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時,她依然沒有放棄畫畫這條路。
她說:「如果沒有堅持畫畫,沒有一技之長,我現在恐怕沒辦法這麼快樂。」也許就是這種對夢想的堅持,才驅使得她義無反顧地一直走下去,從她的畫筆,我們看到很多生命的悸動,也給在場的我們,帶來很多啟示。
演講時,李瑾倫以繪本為例,讓我們得以窺探她的生活美學,也在其引領之下,變成一個美的觀察者。首先是第一本創作酖酖《子兒吐吐》。主角胖臉便是她小時候的化身,當她把胖臉畫出來的時候,自卑感頓時得到宣洩。而這本書的創作來源,導因於在職場有段不愉快的經歷,在畫這本書之前,李瑾倫從未想過,原來畫畫不僅可以解決心理困境,也可以對人生有不同領悟,畫畫不再只是自言自語。
接著是《動物醫院三十九號》的導讀,讓我們領略一位繪本作家的心路歷程,因為在她的作品裡,常可見對世界的觀察。結婚之後,因為先生是獸醫,她每天面對動物醫院,從中看到許多生老病死,而這段生活紀錄,便成了本書的主要內容。
我們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彷彿回到童稚年代,當時豢養寵物的心情,又油然而生。書中處處可見她對生活細微的觀察,也表現出人文關懷。例如她會設想流浪動物生病時,能自己來看醫生;動物的好朋友生病時,也會到醫院來看牠。書中描述平淡而簡單,時而逗趣,時而透露著一種對生命逝去的無奈憂傷,表現出一種獨特的人生況味。
第三本書是《一位溫柔善良有錢的太太和她的一百隻狗》。靈感來自一次與先生出診的經驗:一位有錢太太,養了三四百隻狗。直到現在,李瑾倫仍深深記得,那幅落地窗滿滿都是狗的畫面。李瑾倫在創作時,還先畫了一百隻狗的定裝圖,這一百隻狗的神情、樣態,沒有一處雷同,就像《水滸傳》裡一百零八條好漢,「各有其性情,各有其聲口」。
最後,李瑾倫花了一些時間與我們分享她在政大的展覽。她說:「創作是未完成式,任何決定都會影響未來的生活。而創作是心思,是創意,就連吃早餐也是創作,代表的是一種生活品質。我的創作,從進到學校後,展覽就開始了。」這段啟發性的言詞,提醒我們去注意生活中的小細節,每一個生活的片段,都自然有其意義。
在展場裡,李瑾倫畫了一台鋼琴,她把自己的手、別人的手,放在那台虛擬的鋼琴上,她堅信,只要彈了鋼琴,音符自然會在某個地方發生,畫鋼琴是創作,用手彈虛擬鋼琴也是創作,只要你有心,靈感就可以源源不絕。此時此刻,我聽了李瑾倫的演講,某天也許意念便會在腦中發酵,成為我創作的泉源。感謝她喚起我們的童心,也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美的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