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公益團體虧很大 苦撐只為學員就業、社會適應 透過工作建立自信
「縱然每年虧損,我們還是得撐下去!」每年公益團體都要絞盡腦汁,為庇護工場的盈虧奮戰,他們也坦承,全國將近九十間庇護工場,只有少數三、五家有微薄利潤,其他工場則年損百萬;儘管他們的目的都是為身心障礙者的就業、人格發展和社會適應著想,但面對長期資金入不敷出的窘境,他們也不得不進一步思考未來方向。
保障就業機會
轉介一般企業
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賴光蘭表示,之所以要讓庇護工場經營下去,目的是讓孩子有就業機會,在工場內經過評估、學習,然後能在社工轉介下到一般企業工作。在營運方面,由於政府保障的「優先採購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團體生產物品及服務辦法」已實施,所以烘焙類型的工場賺取的利潤,足以與工資及原物料成本打平,相較於其他性質的庇護工場,虧損不算太高。
增加外界溝通
學習較多技能
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公共事務部主任鍾榕榕則指出:「人事成本高,是虧損百萬的主因,像基金會製作冰品、手工皂及印刷的庇護工場,因為成本低,所以能有利潤。」而心路主要的庇護工場「洗衣坊」,人事成本達一般洗衣店的五至六倍,每年都「虧很大」。
雖然洗衣坊賠了不少錢,但是意義無可取代,員工面對的是一般客戶,可以多跟外界溝通,也有較多技能和職種可以學習,而飲食、手工類的工場,面對的卻是訂單和狹隘的通路商而已。
鍾榕榕認為,如果能降低人事成本費用,虧損就不大,心路基金會也制定精密的、合法的工資計算方式,例如他們讓庇護性員工「按產能計薪」,因為一般人能從事整個流程的工作,身心障礙者卻只能針對其中一個階段,但為了增加他們的報酬,工時安排也多元化。
藉著讓他們工作的行為,可以讓社會明白,即使是心智障礙者、即使他們學習有一定程度的障礙,但仍然有產能,對社會有貢獻,無形中更為他們建立自信。可惜的是,現階段洗衣坊的虧損,仍要靠其他性質的庇護工場平衡。
一般認為,飲食性質的蛋糕店、烘焙坊,利潤較高或者虧損較少,比較適合發展成長久的單位,只不過他們也一致認同,對身心障礙學員的幫助不多。
而「資金」還是一切庇護工場存續的關鍵,所以劉俠之友會對附設的糕菲庇護工場做了大幅度轉型規畫,成為庇護工場中最亮眼的,也很奇特的一支。
必須重視行銷
進行生命教育
劉俠之友會理事長王淑真表示,即使是烘焙性質的庇護工場依舊虧損很嚴重,經過對市場的觀察與分析,發現「行銷」是必須重視的,所以糕菲現有的二十二名員工中,負責生產、包裝的十四位為身心障礙者,其他八名則負責行銷、管理的職務。
另外,為讓身心障礙者在製作手工蛋捲的工作中學習更多,每天早上會進行生命教育,讓擁有輕、中、重度障礙的員工都能在這成長。
經營理念獨特
不標榜高價位
桃園觀音愛心家園院長鄭紹可也對烘焙美食坊存在的目的有不同想法,他認為,是為訓練身心障礙者的態度和能力而存在,不是能力弱的才能從事,「我們美食坊的員工包括心智障礙和中高齡失業,因為理念獨特,社區其他非學員的身心障礙者也會加入。」
在經營部分,桃園觀音愛心家園把蛋糕價格定的很低,因為「不認同多點愛心,就要付比市面更高的價格。」
鄭紹可說:「有愛的人不應被『懲罰』,而且應該用平常心,讓大家發揮愛心;庇護工場的目的不在營利,也不在將收入回饋愛心家園,而是讓身心障礙者適應社會,並被社會接納。」這也是桃園觀音愛心家園烘焙美食坊經營有成的原因,可以說他們的策略和立基點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