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英表示,人類一年大約排放300億噸的二氧化碳至大氣中,近幾年來這段期間大氣CO2的年增加率為1.93ppm/year,相當於每年增加150億噸的CO2。因此我們每年所排放的CO2中約有一半是留在大氣中繼續累積,另一半則仰賴地表與海洋的吸收。但吸收的程度為何,會不會有一天地表和海洋也失去吸收能力,導致大自然的反撲,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要進行海洋二氧化碳濃度分布觀測的原因所在,希望藉此幫助科學家了解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情形。
因此「太平洋觀測計畫」的重點就結合福爾摩沙衛星三號、中華航空、長榮海運等多方資源來打造「三管齊下」的觀測平台,藉此獲得更完整的全球觀測資料。以福衛三號為例,從2006年發射升空後,就負責蒐集溫度、電離層電子密度等變化。
研究團隊指出,「太平洋觀測計畫」整合了福爾摩沙衛星三號的全球觀測資料、長榮海運貨輪的海平面觀測資料、中華航空公司的飛機觀測資料,藉由這樣的跨領域、跨平台模式,將有助於國內科學家了解溫室效應氣體未來10年、20年在太平洋地區的濃度變化情形,從中建立完整的太平洋地區溫室效應氣體三度空間分布資料,成為改善溫室氣體效應的最佳觀測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