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股近來回檔整理,在銀行財富管理平台中,不適合一般投資人的「雙元貨幣產品」突然變成大熱門。金管會在接獲投資人申訴後,已發文關切各銀行銷售狀況,要求銀行須針對雙幣產品作完整的風險揭露,不要賣給不適合的投資人。
所謂雙元貨幣產品,其實是買進一個「選擇權」,不能保本,也不是存款,各銀行多以「組合帳戶」稱之。投資人要先選擇兩種貨幣對做,若看對匯率走勢,可以拿回強勢貨幣以及利息,等於可同時賺匯差及利差。雙元貨幣產品最大吸引力,就是「高於定存」的獲利,目前以美元為本金、相對貨幣為歐元或澳幣最獲投資人青睞,若承做天期在一個月內,年化收益率有百分之五至十五。
有高收益就有高風險,最大風險就是可能被轉換到弱勢貨幣有投資者看錯匯率走勢,本以為美元會漲,結果美元大跌,產品到期時拿回弱勢美元,虧損超過百分之十。
另外,銀行雖宣稱年化收益率有百分之五至十五,但還要除以天數或月數,假設銀行宣稱投資雙元貨幣一個月,年化報酬率百分之五,但除以十二個月後,實際報酬率僅百分之零點四。
銀行業者透露,雙元貨幣產品其實跟連動債一樣,過去只銷售給「法人金融客戶」,做短期資金停泊;台灣金融業很喜歡將賣給「法人」的產品,銷售給「個人」,但投資人須依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與需求,自行設定「幣別、天期、履約匯率」等,投資條件很複雜,不太適合一般投資人。
因此,金管會日前發文各銀行,要求須在銷售雙元貨幣投資組合時,須充分揭露投資風險,尤其要確定是夠專業的投資人才能銷售,這些規定須在銀行作業準則中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