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小女兒當了一年國際交換學生,到美國威斯康辛州小鎮唸了一年高中。到那裡兩個月後,在全英文的環境下,幾乎要忘了中文怎麼寫了,我看她寄回來的信件,經常有一些錯別字,不免也擔心她回來後中文會退化,於是鼓勵她將一些在國外小城鎮高中唸書或在接待家庭中生活的一些有趣的事,寫成文章寄回來,我再將文章稍為修改、潤飾一下,寄給國語日報青春版、幼獅月刊以及當時有中學生投稿園地的中央日報等刊物;一年下來,竟也寫了不少篇。
後來她回國,覺得這些交換學生生活體驗的文章,似乎是一個出書的好題材,於是向我們表達是否可以找一家出版社出版。我和太太有點為難,出版業不景氣之下,誰肯為一位十七歲的小女孩出書呢?但也覺得她的高中交換學生生活點滴,在當時還是很少人觸及的題材,值得一試,於是答應她找出版社試試看,而她也利用在國內高中復學前的暑假,很努力的補充了一些資料。我也很辛苦地問了不少家出版社,他們大部份都婉轉的拒絕或一點回音都沒有,最後終於找到一家以青少年讀物聞名的出版社,總編輯肯出她的書,於是女兒興匆匆地將稿子送件審查,並自己畫了一些插圖。後來這家出版社的內部會議,企畫人員畢竟不太放心一位高中學生的書會有甚麼銷路,因此要求我們自費出版,但總編輯還是安排一位優秀編輯專門來編這本書。
後來書出版了,印得也很不錯,雖然是自費出版的,但畢竟也圓了女兒一個出書的夢想。後來的銷售,也勉強可將印書錢打平;我覺得最重要的倒是讓小兒知道一本書產生的過程,還有,就是高中國際交換學生的生活狀況和資訊這種題材,能夠因著書的出版而傳播出去。
所以,有著比較特殊而出版界尚未有或稀少的題材,或許是想圓一個出書夢的人,第一個該有的條件,接下來大概就是自己的努力和勇氣罷!
我最近也在美國的《作家》(The Writer)雜誌上看到一篇三個女士以特殊的題材和堅毅的決心,終於獲得大出版社的青睞,將為她們出版三人合寫的第一本小說的故事。
這三位女士莉莎、安和珍,都是墨西哥後裔的美國人,她們在大學相識,由於都對文學有著熱愛,又有相同來自講西班牙語背景的家庭和社區環境,因此她們各自都有像華裔作家譚恩美的《喜福會》那樣的外籍移民在美國生活的許多故事,這些故事,特別影響到移民的第二代之青少年時期的視野和心境的轉折。
她們三人畢業後,各自回到芝加哥和紐約州的佛蒙特、賓漢頓等家鄉工作,但還能靠著網路緊密聯繫。有一天,莉莎從電子廣告郵件上看到知名的出版社企鵝(Penguin)集團下的「新美國文庫」(New American Library)出版公司在徵求有關拉丁裔的青少年小說;她想起她和其他兩位好友,都是移民家庭,她們的青少女時期,在美國生活,卻也有不少來自母國的種族、文化認同,在自身的家庭和社區,也曾經歷過種種學習或交友方面的困窘和矛盾酘酘這些故事,不就都是寫成小說的好題材?
於是她趕緊聯絡兩位好友,以自己的青少女時期的體驗,分別創造了三位拉裔美籍少女的角色,進行整合一部小說的創作。她們雖然從沒有在一間房間聚集過,但靠著電話和E-mail的緊密聯絡和討論,終於完成小說的大綱,並寫下企畫書提交到「新美國文庫」出版公司。她們的提綱引起出版社的興趣,給她們出版合約書了。
接下來更是三人通力合作的辛苦過程。每個人寫完一章,都要互相傳給其他兩人觀看並討論,同時也要多請教其他朋友或家人。她們雖然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由三人輪流敘說自己的故事,但章節的轉承和文字的協調,仍需有人整合,莉莎就擔任起這個整合、編輯的工作。莉莎說:「我們的朋友,也是小說家葛倫(Thomas Christopher Greene)說過,寫作並非是一項競爭的運動(Writing is not a competitive sport),在我們這本小說的進行,可說正是一個觀點合作(Collaborative Point of View-CPOV)的過程。」
她們三人通力合著的這本小說《Sister Chicas》終於要在今年四月出版了,而她們不僅完成了生平第一本小說,走進了出版王國,最重要的也是,她們把她們特別的墨裔美籍青少女時期的生活體驗和心情也傳達給讀者了。
她們的出書經過,列為《作家》雜誌的「作家的成功故事」(A writer's success story)系列裡,或許可供許多想寫書的人參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