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許多公益團體為了籌措經費,常鼓勵民眾捐統一發票,日前我發現發票還有另一種任務與功能。中部某國小五年級學童,為協助同班的低收入戶同學,讓他們也能參加人生頭一次的畢業旅行,雖然上學期開始就用定期資源回收湊錢,但進帳如細水,於是改寄望兩個月開一次獎的發票。
看完這篇如豆干大小的報導後,感慨無限。的確,國小學童的畢業旅行不是營養午餐,不能硬要政府編列預算,去補助低收入戶學童畢業旅行,即使編列,也會出現大爭議;可是值得深思的是,這種受貧困所迫的情形,有如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場景,一再發生在國小學童身上,背後的問題可能也不單是新一期「天下雜誌」封面所言的「下流社會」日益擴大,而是有夢最美逐夢相隨,是否早就因家庭區分成美夢與噩夢兩個世界,致使台灣社會加速各奔西東?
但何以如此呢?政客目前只盤算立委選區重畫問題,眼睛死盯著二○○八,但看看得靠兌發票湊畢旅經費的學童,想一想誰能許他們一個未來?
但話說回來,低收入戶的學童畢旅經費真如此難籌措?學校不是有家長會嗎,不就是出錢出力最好的地方嗎?同樣的,一些公司喜愛招待中南部、原住民學童北上參觀或接觸藝文,那換個方向去認養一些低收入學童的畢業旅行所需,不也是一種助人圓夢之舉?若民意代表懂得取之於民道理,那在手握大筆補助款,又可享年年出國考察下,何不拿這些福利照顧一下這些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