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裡有一位擔任國語教材研發的男同仁,前幾天分享了指導小姪女寫「看圖說話」這項作業的方法,我覺得很有趣也很受用,想要分享給所有讀者。
多次思考 避免抄寫
這位同仁的姪女,在父母引導下,可以說出自己的文章內容,但總覺得不夠完美,遲遲無法落筆,因此,一定得等叔叔回來,才肯進行功課。待同仁回到家,知道狀況後,他打開電腦,將姪女口述的心得KEY進電腦,並請孩子念一次,然後問她:「這是妳想要說的嗎?有沒有要增加或減少的?」孩子讀了讀,開始刪刪減減,調整文句的位置,再把一些補充想法寫下來。
接著,同仁又問姪女:「這是妳要的內容嗎?」孩子又讀一讀、想一想,發現內容似乎太多了,抄寫起來會非常辛苦,便在補充的部分找出自己想要的文句,放進第一段,再將覺得沒那麼重要的內容刪掉。
一切就緒,孩子拿起作業本就要抄寫,同仁立即阻止她:「這內容既然是妳自己想出來的,就直接寫下來!不可以用抄的,這樣妳沒辦法真的記住,還浪費了更多逐字抄寫的時間。」 (尢俠/圖)
孩子趕快多讀幾次自己的文章,然後低頭完成作業。完成後,她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大聲把文章讀給家人聽。大家對她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感到不可思議。
多多練習 漸漸提升
到了學校,老師也覺得她文章寫得好,不但讚譽有加,還請孩子在全班面前朗讀。就這樣,孩子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得到了寫作的技巧、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也累積了自信。
我很高興同仁把功文式教育的輔導精神落實在家裡。我相信孩子透過這樣的學習模式,只要多練習幾次,她未來寫作所需的準備時間會愈來愈短,使用文句也會愈來愈精準。等到閱讀的文章或學習的語彙增加,孩子一定能慢慢培養出寫作的思考力,能漸漸從廣度注意到細節,豐富詞彙、增加美感。
我很希望同仁能趁著孩子對寫作懷有熱情時,繼續引導她練習。因為根據研究,人們只有百分之十的機會,可以記住三十天內做過一次的事情;卻有百分之九十的機會,能夠記住在三十天內做過六次的事情。這正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但是研究也說明,如果只是練習,卻沒有改進技能或累積所需的知識,也是很難進步的;根據David A. Sousa(1995)在《How the Brain Learns》裡的說法,透過受監督並且有回饋的練習,個人便能學到概念或改善技巧。
提醒家長,在帶孩子進行各種學習時,例如:閱讀、寫作、認知等,一定也要根據孩子的發展,一點一點提高難度,讓孩子不斷在挑戰中,提升實力。孩子的知識與技能,便能在反覆的練習中,不斷堆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