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胡正文,為實踐大學廣受學生歡迎的通識課程老師,最擅長藉由流行事物與話題,與年輕人探討生命及生活的價值觀。本專欄即日起每周二刊出,內容除探討青少年次文化,亦將協助家長打開青春期子女的心房。
家中信箱經常被廣告單塞滿,所以我常採用「聚焦」方式,拉出雜誌或單薄的水電收據,其餘一律棄置於回收箱。那一天,我照例對信箱實施堅壁清野對策,就在信箱內一件不留時,卻瞄見一封區公所兵役通知單,信封上還印著「優先拆閱」。
原以為是先生「後備軍人」的徵調受訓,拆封後,才發現竟是兒子的兵役通知單。經再三確認自己沒有眼花,才驚覺:原來,兒子已悄悄年滿十八歲了。
為了確定絕對不能忘記這件大事,我把它貼在冰箱佈告欄中最明顯的位置。正在外地出差的爸爸,電話線傳出的驚訝聲在我意料之內,我們心神不寧的對話著:
「我收到兵役通知單了」(我完全沒看到「調查」二字)
「嚘,兒子要當兵了?」爸爸故作鎮定。
「可能要抽兵種吧?聽說用左手抽籤運氣比較好。」我馬上想到電影「報告班長」的畫面。
「沒那麼快吧!要先體檢呀。」爸爸理智的答話中,不免有一絲焦慮。
「當那種兵好?憲兵?陸軍?空軍?海軍?」我開始想像軍中的探親日。
「怎麼會這麼快?歐涵要當兵了!」我們兩人同時說。
另一廂,老二興奮大喊:「哥哥要當兵了!」連帶的,他的聯絡簿每日主題有救了。
半天不出聲的當事人,確定自己被國家點名後,終於說話了:「媽媽,你要告訴區公所,我在唸書,是學生,現在不能當兵,還要考大學。」接著,便進房間打電話給他的哥兒們了。「我收到兵役通知單了……我媽媽說,不繼續唸書的人才需要當兵」。
睡前,歐涵鑽進我的被窩,一付準備聊天的模樣。「爸爸以前是當什麼兵?他也是十八歲抽籤嗎?他是唸完大學才去當兵嗎?為什麼同學比我大可是他們都還沒收到通知單?」歐涵丟了一連串的疑問,顯然當下他突然發現:「長大過生日、切蛋糕、吹蠟燭」不再只是自己的事,區公所知道、教育部知道、連國家軍隊都知道。
我也突然醒悟,「及齡兵籍調查」真是一個討論生涯規劃的好切入點,對剛滿十八歲半大不小的男孩來說,「不就學,就當兵」的狀況,不僅是個年齡的提醒,更是一個擋都無法檔的義務。我們開始聊著:未來要走那個方向?有那些資源?想成為何種人?具備那些能力?可能遇到的阻礙?必須採取的作法?我還幫他畫了個圖形表格,一一列表讓他找機會多思考。
心理學家奧斯伯在衛星理論中有一段論點:「青少年就像是一顆衛星,在自己能獨立自主前,環繞著父母而行,個體依賴父母,直到能充分自主,並建立自己的家庭,之後才逐漸脫離父母。」
只是常常很不湊巧的,「家中有子(女)初長成」的父母,通常也剛好走進人生的「第二個青年期」,中年父母往往承受著自己身心變化的不安,同時承受孩子青春期所形成的壓力,更不免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生涯的轉變。
從好處思考,中年期既然是一個新起點,一個新轉機,那麼便是一個和青少年子女,重新建立「新親子之愛」和「新親子尊重」的絕佳時機。
隔了兩天,我的桌上擺了張我之前給歐涵的「圖表」,他在每個空格上都寫了自己的想法。雖然字句不多,倒也言簡意賅,拿著那張圖,我的心裡充滿暖意。覺得他在珍重自己、認識自己的同時,也幫助我更認識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