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的傳頌 陳秋盛與呂紹嘉

郭士榛 |2009.06.21
2110觀看次
字級


前不久剛卸任,曾擔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十七年的陳秋盛,正是國內享有盛名的指揮家,同時也是國際知名指揮家,呂紹嘉的恩師。他們師徒十幾年的感情,談起話來微妙有趣的絕佳默契,從旁人看來說是情同父子絕不為過。

說起師生相識的過程,陳秋盛說一開始呂紹嘉根本也沒有來跟他學什麼,他們的相遇完全是偶然!呂紹嘉也表示,當初他其實是在幫哥哥的同學伴奏鋼琴,後來私下陳秋盛就對那位同學說,「呂紹嘉會是個好指揮」,輾轉地呂紹嘉就從哥哥那邊得知有這麼一位老師說他適合當指揮。  (記者邱麗玥攝)

一句話的鼓勵

進而成就「台灣之光」

當年呂紹嘉還是個大學新鮮人,那時候其實還延續著高中生活的不適從,對於人生目標有著未來渺茫的不安;他輾轉聽說這件事的時候,覺得好像有什麼點醒他,可是想想覺得自己寡言的個性未必適合做指揮,沒想到老師再次說了讓他驚奇的話:「指揮是靠手說話的。」聽了這句話,呂紹嘉終於覺得,未來似乎有了可以嘗試努力的方向。

陳秋盛就這樣讓他這個根本不是音樂專科出身,第一次站上指揮台時從沒出國學過指揮;憑藉著陳秋盛對呂紹嘉所具備的指揮家特質有所執著,不斷地讓呂紹嘉有上台演出的機會,終於讓這位年輕的指揮家不只成為台灣數一數二的指揮家,更站上世界的舞台,成為「台灣之光」。

呂紹嘉指出,陳秋盛這位老師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即使是現在這個社會,要突然在組織制度下,任用一位沒有任何資經歷的助理指揮,更別說還要推他上台,那真的是難得有的大好機會,而這個大好機會,還真是讓他碰上了!

談起為什麼對呂紹嘉那麼執著,又是什麼原因能夠如此篤信,呂紹嘉將來能夠成為一名好的指揮家?陳秋盛表示,說起來也是一種第六感,主要還是「耳朵」。陳秋盛說,學音樂耳朵很重要,這是一切的根源,雖然不是全部,不過他判別學生天生資質就從這點看,而後天的努力和付出,以及在這之後的獲得,都還是要仰賴學生自己的推動才行。

培養學生靠現場

在哪裡學都可以變很強

「當然想想我也是很大膽啦!敢讓一個初出茅廬,又沒有任何師承背景或留學經歷的年輕小夥子來指揮,現在也不一定有人願意這樣做,可是我就覺得不是出國去學才能有料,真正要學好指揮,就是實務操作,然後把經驗紮實吸收成為養分!呂紹嘉也夠爭氣啦,他也等於是讓大家能減少一些所謂『品牌迷思』吧。」

其實不只是呂紹嘉,很多學生他也都給予同樣的照顧,只要認為他們有能力,陳秋盛就不停製造演出機會,希望他們能從現場吸收經驗,畢竟除非是以獨奏家為目標,只要是在樂團當中,無論想要演奏什麼樂器,勝任什麼位置,直接從現場學習才能真實體會到各種需求。

能做師生是緣分

指揮傳習的是樂音靈魂

陳秋盛說,他大部分的學生都不是專科的,甚至有時候介紹給其他聲樂老師啦,或是器樂演奏家的學生,也都是一堆無巧不成書的經歷,很多時候真的很難不相信是緣分促成的。不過當中有能夠真的發揮長才一鳴驚人的,自然也有富具天份,卻沒能堅持,或是最後發現還是不適合以音樂人為職志的,也是很多。

「過去還沒當團長的時候,就到大學去任教,結果就發現啊,學校給的大多是獨奏的東西,不過事實上出了社會真的從事這個行業,大部分的人其實是必須進樂團的,是這一點讓我驚覺到,自己有學生的話,一定要給他們最大數的機會,直接從演奏現場去體認,這些就是他們未來甚至是大半輩子,真正要去面對的環境。」

呂紹嘉指出,老師當年因為這樣的感慨,開始重視傳承,而他從陳秋盛身上所了解到,並且也接續老師的棒子,持續去傳習的並不只是指揮;「我所體會到的是,所謂指揮家的傳承,並不是單純去發掘培養新的指揮家,因為指揮是一個樂團的帶領者,當我們把一個概念讓樂團完成甚至繼續推進的時候,其實也正是不斷地將自己對音樂的熱情、觀感、概念傳承下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