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只是人生的一段時光,更是心情的一種想望,想望自由與解放,想望追求於自我的向上。想望,不但是崇高理念的匯聚,更是歡喜圓融的合唱;唱出屬於彼此的祝福,唱出智慧真善的開展。
人間音緣,正是用真誠的心靈唱出屬於青年的樂章;用平等的祝福道出我們對於未來的希望。它的理念,據大師所說,是以梵音妙樂來美化人生,也是用佛陀正法來淨化人間,如同心靈饗宴一般,所宣唱的實是善美的法語,淨化的詩歌、佛法的成就,以及慈悲的心腸。
聽人間音緣,令人有種震撼,不時感到雀躍不已的興奮。震撼的是佛教的慈悲精神,能以如此別出心裁的活力呈現;興奮的是佛陀濟世的本懷,終能以圓融的適應與積極的開創,落實在這條和諧喜悅的人間大道之上。
確實,音樂擁有極大的攝受力,感人肺腑,也動人心弦,可說是人類呈現內在心靈的最美表達方式。對佛教徒而言,佛法乃是詮釋心靈的語言,是故佛曲中自然展露一種悠遠幽深、空靈和緩的意境,使得佛教樂曲能有陶冶性情、變化氣質的功用。
它的作用不但能滿足我們的感官,更能感動我們的內心。透過韻律井然的節奏,發出動聽的聲韻,使人舒服、愉快、並且安定身心。聽的人不論是喜樂、悲哀、輕鬆還是嚴肅,都可以使感官得到最自在的滿足。藉此,音樂能夠感動內心,影響內心,終而變化內心。讓人不禁由衷讚嘆:人間音緣實是感動人之性靈的最大力量,它讚揚清淨的生命,歌頌和樂的人生,表達佛法的真理,使聽聞的人,能夠轉移並且影響心性,趨向幸福,終而淨化自己。
在《十誦律》裡佛陀曾說,唱頌佛法的音樂有五項好處:1.身體不會疲勞;2.記憶之事不會忘記;3.心不會疲勞;4.聲音不會沙啞;5.能夠擁有智慧。所以,佛陀鼓勵運用音樂來修行法益。筆者以為,星雲大師從年輕時不遺餘力地提倡佛化音樂,直至於今,又再以人間音緣大開大闔的現代風貌呈現,實是秉持著此一佛陀本懷而來努力的!
人間音緣的許多曲目都有著醒悟人心的特色。例如,「點燈」指出了社會的冷漠,是因為缺少了愛與關懷,缺少了在心中點燃明燈的勇氣,讓社會每個角落都能感受到溫暖。其實,只要能先點亮自己的心燈,人人的心中也都能點亮慈悲與智慧的光明。一人關懷千人,人人彼此關懷,我們的心燈延續無盡,我們的人格便能提昇,社會更能普遍地隨之溫暖與淨化,感染周遭的一切,構勒出屬於未來的願景。
「快皈依佛陀座下」則直指諸行無常,世間生滅不已,人生苦短難安的事實。輾轉間,青春年華便已逝去,世事興衰如浮雲去來,徒然感慨難以為繼,苦多樂少的器世間更是國土危脆,有誰真能永遠長生不老、幸福美滿?自古,一將功臣萬骨枯,榮華富貴在死後卻什麼也無法帶走,什麼是真正的平安?如何才能徹底地滅除苦本?唯有皈投到大覺佛陀的座下,聆聽心靈解脫的自在法宴,自立依止地尋求生命的安頓。
「佛在汝心」點出了一般人無法看清自己的事實,「看山、看水、看花、看草、看事、看人,看盡紅男綠女,看盡世間萬象,卻看不到自己的心。」處在瞬息萬變的世間,煩躁不安猶如火宅,尋尋覓覓,流逝在追求、盼望、落寞、茫然之中,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人實在稀有難得,並指出了「愚人求佛不求心,聖人求心不求佛」能認識自己的人,就是自己最富有的主人。
「晨禱」透過佛門每日的晨鐘暮鼓,肅穆祥和而令人振奮精神,使得眾人心開意解,驅除心中的無明黑暗,如同晨光般帶給自己與世界光明,帶給彼此希望以及願景。藉著清淨虔誠的心聲,真誠道出慈悲新生的開始,祝福每一個人。
「和諧」一曲更指出了:菩薩是以眾生為淨土,以眾生為佛國的,所以得能安住在沒有紛爭、至善至美的淨土之中。只要能盡自己最大的力量,現在用心,未來就有希望!這個社會也能不再充斥著暴戾之氣。和諧的相處來自無我的慈悲、和樂的生活源於平等的智慧;和喜的自在本是莊嚴自性的圓成、和平的世界更需你我共同的努力,只要從自身做起便能減少人我之間的紛爭,便能開創幸福美滿的人生。
總之,人間音緣涵蓋的領域極廣,不是淺見如我者所能盡見的。我聽人間音緣所感受到的特質乃是:寬容、和平、莊嚴、隆重、誠懇。覺得它有感化人心的莫大力量。能夠把自己的心情平和下來,把虔誠之心提昇起來。不但能陶冶浮動的心,更能擁有平靜安穩、清淨而且喜悅的享受,以及莊嚴隆重的氣氛。星雲大師說:「音樂對於人們,最具親和力,一首神聖的樂曲,或虔誠的佛讚,往往把人的心靈昇華到聖潔的境界。」實是至言!
作者簡介
陳彥伯,西元一九八三年出生,成長於佛化家庭,現就讀於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四年級。高中時曾任廣播社社長,大學時亦任佛學社社長,喜好服務結緣。對於文化思想,有著濃厚興趣,除修學生死學相關課程外,亦主修哲學為專攻科目。
得獎感言
得獎對個人而言是鼓勵,更是殊勝的榮幸。
有幸參與人間音緣的推廣過程的部份工作,不管是聽還是看(除敬謝不敏的唱之外),親身體驗「即音聲作佛事」的過程,除了累積令自己感恩不已的寶貴經驗外,最大的收穫便是刺激了向來以信仰為中心的傳統思維,對爾後在學佛路上的成長,實有莫大助益。
本來,年輕的歲月,有著青春奔騰的心靈;躍動而勇敢,通透且輕盈,可說是追尋自由,掙脫束縛的最佳代表。佛法自始即是如此生機盎然,於內於外都有其勝義,但受限於許多條件的制約,不能彰顯。現在,透過人間音緣的方便而還他本來面目,使現代大眾因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