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人類使用語言文字以來,其字義、詞義就不免隨著時代變遷而有不同的用法。在中國漢語的發展裏,就有破音字、同義詞等發展。不同文化的交會、衝突與調和,字詞自然就免不了有新用法的發展。同樣的,在多元文化各展風華、交互衝擊的年代裏,新的變異用法或是雜揉並用的方式,更拉大不同年齡層之間的代溝。若想讀懂新新人類的一篇文章,甚至於包括造句,可要有多語言的基礎及更佳的想像力與聯想力,否則真的會讀不懂其意思。可曾想過再演變下去,未來的人們想要運用自己的文化智慧,可能不再是今日字詞工具書所能概括的,可想而知其辛苦的程度了。創新用法固然不是不可以,但若因標新立異而喪失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時,可能就相當得不償失,更無法想像如何鑑古知今,則重蹈人類歷史上的覆轍,也就不足為奇了。
佛陀早就洞見這種遷流變化的必然性,發願利益大眾的人間菩薩們,更要鍛煉自己的心智,在尊重與包容的心量下,能不失靈明洞然的巧慧,不再迷惑於這些不可免的遷流變化中,所謂「所有像貌,園觀浴池川流泉源,入流行色生活之業…菩薩若住此海印意總持,等印一切眾生之身,亦復等演文字之教,以等心印而印眾生。」這是何等深廣的心量與睿智,所以「行行出狀元」,不必因「隔行如隔山」而紛擾不斷、誤會重重,相信有助於新世代的和諧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