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儒、釋、道並稱為三教的說法,由來已久。此中釋教即是指佛教,弘傳著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儒教其實是指孔子、孟子以來,對人如何展現道德本體的討論,重視倫理、禮治等的教化。至於道教,雖尊老子為始祖,但卻不再著重於其對「道法自然」之哲理的相關討論;反而尊黃老之術,演變出以丹鼎、齋醮、符籙、積善、經戒等道法為主,也分出大大小小不同的道派之教。而佛教卻是由印度傳入,透過衝擊、論爭、融攝等過程,與中國本土蘊育出來的儒教、道教,共同成為中國文化三大思想主流之一。
又深究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又其實不只儒家與道家,更有九流之說,據《漢書‧藝文志》所記載,一曰儒家流、二曰道家流、三曰墨家流、四曰法家流、五曰名家流、六曰陰陽家流、七曰縱橫家流、八曰雜家流、九曰農家流。是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中重要的學說流派。而《宗鏡錄》更進一步分析說(大正四八、六○八中):「此明於三教不惑,各立其宗。
儒有二十七家,若契五常之理,即無惑也。黃老有二十五家,若契虛無,亦無惑也。釋有十二分教,若了本心,亦無惑也。然則三教雖殊,若法界收之,則無別原矣,若孔老二教、百氏九流。總而言之,不離法界,其猶百川歸於大海。若佛教圓宗,一乘妙旨。」說出儒教、道教、佛教各自著重的教化特色,並以佛教「一乘妙旨」融攝了「百川歸於大海」的圓融思想。
其實,佛教是極具包容力的宗教,傳入中國之際,已囊括了初期大乘佛教時期以前出現的經典。佛典中的《妙法蓮華經》本就有「開權顯實」的思想,其在逑方便品逜提到佛陀「知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而有了方便說與真實說之開權顯實的思想。這種思想具有對佛教內部已有派別予以調和的用意,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場對以往各種佛教思想進行分類、調和、消除各種分歧。本經的思想是建立在般若(諸佛之母)的基礎上,而又有所闡發。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此因緣即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可知不僅重視佛智的獲得,且更強調修行實踐的重要。
佛教傳入中國,透過譯經、詮解、發揚等過程,此中不乏因前人譯文還不夠精準而西行求法,並加以重譯,故一部經會在歷史上傳承中有很多不同的譯本,看出中國人對佛教義理詮解上的演變。有所謂的格義佛教時期,當時有所謂的「六家七宗」,以道家「無」的思想,對應於佛教談「空」的義理,提出種種不同的詮解說法。後來由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終結了這些爭議,讓中國佛教徒真正認識了般若空義。另外,儒家的「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思想,也讓中國佛教徒深信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故對佛性論也談到不少。
雖然,現代已看不到有所謂「三教九流」的明確分野,但仍可發現它們早已融入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如:教育學說、法律典制、政治理論、外交公關、邏輯演算、民俗節慶、卜卦算命、心理諮商、農業知識等各行各業中。佛教也不例外,從「家家彌陀,戶戶觀音。」即可看出佛教融攝於中國本土的盛況。
(摘錄自《佛光教科書 》第十冊 第十五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