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多元文化交會的世代裡,充斥著各式各樣、大大小小不同的文化傳統與思想潮流。不論是內在本有的既有文化傳統色彩,或是透過經貿往來而隨之傳入新的異質文化或思想,都隨著歷史的洪流,不斷進行衝擊、互動、融合、演變的過程。就連佛教發展到今天二千五百多年以來,各地的佛教信仰色彩也都各有不同。就像《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明世間山河大地、人情冷暖(大正七、五○六上):「以色界乃至法界,是遍計所執、是虛妄假合、是有遷動。…以因緣乃至增上緣,是遍計所執、是虛妄假合、是有遷動,乃至一切無常、無恒、有變、有易,都無實性故。」至於思潮、風氣等自然也都會有變易的狀況。不同族群之間,剛開始的紛爭,起於個體解讀背景的不同;後來的融合終於相互的溝通與諒解,就像俗語說:「不打不相識」。既然如此,當初又何必訴諸於暴力或武力?歷史上有多少悲劇不就是這樣造成的嗎?
尊重萬善的同歸
佛教未傳入中國以前,先秦時代的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就像春日的百花齊放,各有各不同的看法。
例如,對世人的「愛」,墨家說「兼愛」;而儒家雖也認為「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但那是在「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環境下才談;當大道不顯時,人只能「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甚至於荀子與孟子在人性本質上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但不管如何,都是希望能「勸人向善」,並促進「社會和諧」,以對治當時代的種種問題。由於,觀念上種種的差異,則提供追隨者修習方對也會有所不同。
事實上,佛教看待「菩薩」一詞,並不一定是指佛教徒本身;而是指只要有慈悲心、願意助己助人,遠離殺、盜、淫、妄等不善行,甚至不分宗教、種族、膚色,實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善行精神,立足點就在對所有眾生的尊重與利益,故《大智度論》說(大正二十五、三四五中):「菩薩於諸眾生皆為尊重,身、口、意不淨不令妄起者,能以清淨法施者,不應雜起身、口、意惡業。」如此「成就種種殊勝善根,名尊重行。」(出自《大乘義章》大正四四、七四七中)
包容異已的存在
俗語說:「一種米養百樣人。」說明了不同的人,需求也會跟著有所不同。如同人生的煩惱有八萬四千,不要天真的以為只用一種方法,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若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則不應只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缺點上;應多花一些時間與體力去挖掘出別人的優點或特質,會有助於大家合作愉快,提提昇團隊的效能。
在分工愈細的年頭,如何發揮集體創作的力量,更顯的異常重要。因為,人們窮其一生也讀不完日新月異的資訊,也學不完所有的技術,其他來不及兼顧的研究,沒有體力完成的工作,都需要其他人各司其職,當每個人都能「遠離無黠,除去愚心,不貪他有,不求人短,己身及人,常求大止。其心清淨,不懷愚癡,遠離瞋怒,無恚害意。常懷慈心,志存善權,哀護蠕動,羞愧安慰一切眾類,其心清淨,不懷恚怒。」(出自《寂志果經》大正一、二七二下)自然就能和諧無諍、解脫自在,所謂「一念包容無礙,而大小相入。」(出自《宗鏡錄》大正四八、五五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