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解說--尊重與包容

藍梅/輯錄 |2006.04.02
1169觀看次
字級

在這個多元文化交會的世代裡,充斥著各式各樣、大大小小不同的文化傳統與思想潮流。不論是內在本有的既有文化傳統色彩,或是透過經貿往來而隨之傳入新的異質文化或思想,都隨著歷史的洪流,不斷進行衝擊、互動、融合、演變的過程。就連佛教發展到今天二千五百多年以來,各地的佛教信仰色彩也都各有不同。就像《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明世間山河大地、人情冷暖(大正七、五○六上):「以色界乃至法界,是遍計所執、是虛妄假合、是有遷動。…以因緣乃至增上緣,是遍計所執、是虛妄假合、是有遷動,乃至一切無常、無恒、有變、有易,都無實性故。」至於思潮、風氣等自然也都會有變易的狀況。不同族群之間,剛開始的紛爭,起於個體解讀背景的不同;後來的融合終於相互的溝通與諒解,就像俗語說:「不打不相識」。既然如此,當初又何必訴諸於暴力或武力?歷史上有多少悲劇不就是這樣造成的嗎?

尊重萬善的同歸

佛教未傳入中國以前,先秦時代的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就像春日的百花齊放,各有各不同的看法。

例如,對世人的「愛」,墨家說「兼愛」;而儒家雖也認為「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但那是在「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環境下才談;當大道不顯時,人只能「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甚至於荀子與孟子在人性本質上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但不管如何,都是希望能「勸人向善」,並促進「社會和諧」,以對治當時代的種種問題。由於,觀念上種種的差異,則提供追隨者修習方對也會有所不同。

事實上,佛教看待「菩薩」一詞,並不一定是指佛教徒本身;而是指只要有慈悲心、願意助己助人,遠離殺、盜、淫、妄等不善行,甚至不分宗教、種族、膚色,實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善行精神,立足點就在對所有眾生的尊重與利益,故《大智度論》說(大正二十五、三四五中):「菩薩於諸眾生皆為尊重,身、口、意不淨不令妄起者,能以清淨法施者,不應雜起身、口、意惡業。」如此「成就種種殊勝善根,名尊重行。」(出自《大乘義章》大正四四、七四七中)

包容異已的存在

俗語說:「一種米養百樣人。」說明了不同的人,需求也會跟著有所不同。如同人生的煩惱有八萬四千,不要天真的以為只用一種方法,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若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則不應只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缺點上;應多花一些時間與體力去挖掘出別人的優點或特質,會有助於大家合作愉快,提提昇團隊的效能。

在分工愈細的年頭,如何發揮集體創作的力量,更顯的異常重要。因為,人們窮其一生也讀不完日新月異的資訊,也學不完所有的技術,其他來不及兼顧的研究,沒有體力完成的工作,都需要其他人各司其職,當每個人都能「遠離無黠,除去愚心,不貪他有,不求人短,己身及人,常求大止。其心清淨,不懷愚癡,遠離瞋怒,無恚害意。常懷慈心,志存善權,哀護蠕動,羞愧安慰一切眾類,其心清淨,不懷恚怒。」(出自《寂志果經》大正一、二七二下)自然就能和諧無諍、解脫自在,所謂「一念包容無礙,而大小相入。」(出自《宗鏡錄》大正四八、五五七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