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在解釋「妙淨明心」時,特別指出(二八五三):「明,即遠離無明而達於徹悟之境地。」明心到底有多重要?就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說:「其為佛也,行深願重始終不二,於是出世間脫苦趣。其為教也,仁慈忍辱,務明心以立命,執此道而為之意在人。」對修行人而言,想要做到真正的慈悲與忍辱,必定要遠離無明才得以安身立命。
何以佛教要強調誦持經典?《大乘莊嚴經論》說(大正三一、五九○下):「此法亦爾,住文時苦,味難得故;解義時樂,障病破故。」說明了執著文字相的苦痛,但卻不可輕言放棄誦持,因為我們相信熟讀後,漸能消業障、開智慧。如何修習之?《宗鏡錄》說(大正四八、六七五中):「假以言說,指歸自心,從此一向內觀,捨詮究理。斯則豈不是因言悟道、藉教明宗。為此之人,不無利益,遂使初心學者,信有所歸,便能息外馳求。迴光反照,頓見自己,了了明心,如正飲醍醐親開寶藏。」即知不必怕是否能悟入佛法,只要持之以恆,終有一日會頓見自己本來面目,就有如頓開寶藏一樣的殊勝。
一般人說「茅塞頓開」、「心開意解」等,都是在說明吾人的「心」,由迷轉悟或說從困惑中覺醒起來,由不明究理轉而了然於胸。同樣的,禪門說「明心見性」,也並不是要說明看到什麼本來實存的物質;而是洞見到自己本自具足的佛性,所謂「明心見性,入於佛慧。」(出自《廬山蓮宗寶鑑》大正四七、三一七中)又《無門關》特別提醒修行人(大正四八、二九五上):「大凡參禪學道,切忌隨聲逐色;縱使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也是尋常。」因此,修行人固然不該迷惑於五光十色的世間,就算有所成就,也不該執著而自我迷戀於其中,方為真正的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