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夫人周美青日前在雜誌專文中提到,書法藝術是台灣最佳的文化外交,應更加重視。
的確,中國大陸力行簡體字政策,導致文字結構與美感盡失,在中華文字書法藝術的表現上,中國大陸絕對遠不及台灣,因此,若透過繁體中文呈現書法藝術之美,是有文化外交的優勢。
可惜,台灣從未在書法教育的區塊占上風。在當前強調多元的趨勢下,國小語文課程被嚴重壓縮,以高年級為例,一周排了七節語文課程,但扣除各占一節的本土語言及英語,只有五堂課用在國語文教學,以一節四十分鐘計算,才兩百分鐘,老師必須在兩百分鐘裡,完成生字與語詞教學、內容與句型解說,及習作的習題引導,還要有作文教學。
時間已不敷所需教學內容,但是,在二○○七年國際閱讀評比(PISA)公布後,因為台灣學生的閱讀能力,僅排二十二名,遠落後分別居第二、第四的香港和新加坡,因此閱讀也成為國語文教學重點,兩百分鐘更不夠用。
在這種狀況下,縱使學習書法讓孩子在講求迅速、功利的社會中,能培養耐性與陶冶美感,卻難以在國語文教學有「出頭天」。
教育應該有延續性,要教孩子什麼事先就要妥善規畫,但現行的國語文教育卻是以「缺那塊補那塊」的挖東牆、補西牆方式進行,怎能不讓人擔憂?
李悅(南縣學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