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日據時代從泰國引進台灣的膠蟲,原是台灣工業功臣,但塑膠業興起後,膠蟲變得一無是處。研究人員指出,膠蟲遭棄養後,長期危害台灣六十六種果樹、觀賞花木,嚴重時造成枯死,目前龍眼樹受害最嚴重。
農委會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植保系主任溫宏治說,膠蟲分泌的蟲膠,可製造油漆、唱片、電絕緣體等物,二次大戰之初,日本人曾以蟲膠為工業原料,戰後遭棄養,膠蟲蔓延到台灣中部以南較熱地區。
剛脫離母體的膠蟲「初齡若蟲」能爬行,或隨風、鳥傳播,找到寄生枝條後,即將口器插入樹皮組織吸取養分,數隻或數萬隻不等聚集,會分泌白色蠟質及紅色膠質物,所排泄的蜜露,會促使煤污病發生,也能誘引螞蟻舔食,螞蟻則造巢保護膠蟲不受某些跳小蜂等天敵侵害。膠蟲危害可以修剪枝條及噴藥方式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