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公布最新統計,去年全年離婚對數五萬六千多對,較九十六年減少兩千三百多對,平均每千名有偶人口有十一點一名離婚,較九十六年減少零點五名,創八年來新低,內政部說,主要原因是近五年結婚對數較少所致。
結婚對數較少顯示婚姻、家庭觀念的轉變,許多年輕人可能因經濟力、個人條件不足,對婚姻不抱期望、對婚姻恐懼等因素,而選擇不婚。
經濟力不足,主要由於近幾年景氣蕭條,加上金融風暴,社會新鮮人的起薪約兩萬五千元,比十年前還低,年輕人沒錢結婚,或考慮婚後家庭開支不易維持,因此「賴家王老五」、「賴家老小姐」日漸增多。
在個人條件對婚姻的不抱期望方面,從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時代,結婚往往不是問題,如今自由戀愛,部分條件較差的男女,加上工作繁忙、工作環境不易結交異性朋友等因素,很難尋覓合適對象,也是造成結婚減少的主因。
至於對婚姻的恐懼,原因很多,包括看到父母、親友婚姻的不幸,如外遇、家暴、個性不合而爭吵不休等,都會使人對婚姻抱持悲觀看法,而傾向於不婚。
但內政部統計,去年離婚者的結婚年數,以未滿五年者占百分之二十九點五最多,五至九年者占二十七點四次之,其後隨結婚年數增加而遞減。可見「日久生情」、家庭責任感等,仍是維繫婚姻的力量,而對婚姻的恐懼,多少有點杞人憂天。
少子化時代來臨,未來的結婚對數勢必更減少,如果這些不婚的問題沒受到重視、解決,將與少子化形成惡性循環,政府不能不慎。
唐鳴(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