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改為社區高中 縮小資源分配不均 推廣多元文化課程 讓學生適性發展 才具意義
報載教育部規畫明年開始推動十二年國教,民國一○七年全面實施,九成以上公私立高中職免試、免費入學,只有百分之五至十明星高中仍要考基測,但減為一次,其他學生都用在校成績免試升高中職。

部分家長團體贊成明星高中單獨招生,但必須釋出部分名額,提供學區內免試入學的學生,但筆者認為,不應單獨招生,應全面改為社區高中。
就以升學來說,教育部前年公布「就近與跨區入學高中學生學測成績分析比較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基測PR值九九、跨區就讀都會明星高中的學生,三年後參加大學學測的平均成績,較一般社區高中學生低,差距達四級分之多。
這項研究結果顛覆了某些傳統觀念,而推動十二年國教就在於打破升學主義迷思,不必從升大學的成績來衡量明星、社區高中。
從許多學者的研究中,可以歸納出社區高中至少有兩項價值,首先是減緩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現象。社區高中愈普及,學校發展愈有特色,每名學生不論在大都市或小鄉鎮,都能享受相同的受教權利,與運用同等的教育資源。
明星高中因升學率高,在升學體制下確實相當耀眼,也因此教育資源不斷投入,造就明星學校師資優、設備佳的現狀,如果把這樣的待遇及資源投注到任何高中,只要學校發揮特色,相信不出數年,都可以成為明星高中。
其次是推廣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社區高中的特色之一,在於透過較多元化的課程設計,提供與明星高中唯升學為出發點的不同教育,使就讀社區高中的學子有機會接觸更多元、地區化的知識與文化。
地區高中在未來適性化教育的概念下,將愈來愈扮演重要的角色,每所學校都能培育明星學生,每名學生都有權利就讀屬於自己的明星學校,推行已久的教育改革,不就是希望能讓學生適性發展,擺脫升學掛帥的枷鎖嗎?
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曾表示,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考試引導教育,他認為多元化總比一元化要好,如果無法真正的破除明星學校,及一般升學主義的觀念,相信任何方案都會有執行的困難。
的確,如果不能破除明星學校觀念,則推行十二年國教意義盡失,教育當局宜三思?
胡淑文(苗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