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法句經】{19}與痛苦訣別

文/本覺法師 圖/李鎬信  |2009.05.28
640觀看次
字級

 



「結束世間的旅程、脫離憂愁與掛礙、擺脫一切束縛而獲得自由,這種人不會再有絲毫苦惱。」酖酖《法句經》



《法句經》第九十首偈頌「覺悟者」收錄在〈阿羅漢品〉內。阿羅漢因完成了修行證得覺悟,並且再也沒有什麼可學而被稱為「無學人」。佛陀也曾以至高的大阿羅漢身分備受禮敬,一生八十年,透過其中四十五年展現八正道生活,為眾人宣說真理,且是以生活中的事件為題材。

佛陀既有迦葉、阿難等出色弟子,也有像提婆達多那樣擾亂僧團的門徒,提婆達多甚至生起傷害佛陀的念頭,在靈鷲山頂峰朝行走山下的世尊推落大石,佛陀的腳趾而被滾石塊所傷。當時的名醫耆婆為佛陀包紮傷口,第二天早晨向佛陀請安時,問佛是否感到疼痛時,佛陀吟誦了《法句經》的這首偈頌回答。

相較於被碎石弄傷腳趾的痛楚,也許佛陀對於弟子的愚昧舉動更為痛心,佛陀是在宣說「阿羅漢已擺脫生死之苦,因脫離悲傷或五蘊之束縛,故內心不再有任何痛苦」的道理;與此相反,我們總是在喜怒哀樂中邊哭邊笑地活下去。

佛陀宣布他已結束生死的旅程,這同時意味著「解脫」與「涅槃」。今日若有人問「為什麼選擇佛教?」,那我們不妨如此回答:「世人總是在各種『存在』的束縛裡互相鬥爭、折騰不已,而佛教會給你這樣的忠告:那些『存在』本身並非永恒不變的,趕快擺脫束縛,讓自己走向更高的境界吧!」

「我要比別人過得更好!」、「我要比他人領先!」,到最後就會變成「我一定要勝過別人!」,我們難道沒有辦法可以讓自己從這些吶喊聲中抽身離去嗎?佛教所謂的「解脫」與「涅槃」既是可以自己實踐到的法門,同時蘊含著深奧的真理:要讓一切眾生過無有煩惱、安心自在的生活。

世間多紛爭,對於已將爭執連根拔起的佛陀,已經「不會再有絲毫苦惱」,雖然提婆達多這般愚昧弟子言行不遜,但這位偉大導師卻展現出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皆不再受痛苦束縛的境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