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賞桐 古道映寶塔

蘇林 |2009.05.16
1379觀看次
字級

桃園縣大溪鎮以老街、木器、豆干、古道聞名。趁著桐花還盛開,不妨挑一條大溪古道,悠閒走在林間賞桐道上,或至附近的佛光山寶搭寺,坐在寺中,觀賞桐花緩緩飄落,抖落一身塵俗。

金面山古道 脫俗美

「古道」意指「先民往來要道」,在北台灣,除了陽明山國家公園、九份金瓜石地區之外,大溪是另一個古道密集的區域(全區至少有十一條古道),原因主要是先民為將貨物從山上送至大溪出口,因而先後修築相當多的古道。

大溪古道多 古有因

大溪一地前臨大河,後倚山林,曾經是淡水河上游大嵙崁溪流域茶葉、樟腦、木材貨物的集散地,因此與鄰近鄉鎮聚落往來頻繁。

人們為了從各地運送物資進來,在山嶺間闢出道路,形成數量眾多的古道群。其後,公路興起,河運衰落,大溪沒落,人口外流;因為城鎮落沒,土地開發需求減少,古道得以倖存至今。

目前已知大溪的古道包括:碼頭古道、御成路古道、齋明寺古道、蟠龍崎古道、尾寮崎古道、月眉古道、小角仔古道、大艽芎古道、打鐵寮古道、角板山古道、百吉林蔭步道、崙頂古道、十一指崎古道、金面山古道等。

近年來,在大溪鎮公所積極規畫下,幾條古道陸續重見天日,並樹立明確的指標,方便旅人可以按圖索驥,探訪這些先民古道以尋奇探幽。

位於桃園大溪鎮美華里的金面山,與台北三峽鎮五寮里相毗鄰,因山頂常有雲煙繚繞,陽光照射時,坡面時常泛著金光而得名。

金面山,因山形像鳥嘴,又稱「鳥嘴尖」,海拔六六七公尺,是大溪第一高山。自古以來,金面山「鳥嘴含煙」即為「大溪八景」之一,而金面山古道,更是此地最美而不俗的景致。

金面山古道又稱為「金山面仔古道」,據了解,金面山古道是大溪通往三峽的一條古道。一九二一年的日制《台灣地形圖》,就出現了這一條由大溪翻越山嶺可通往三峽五寮的山路,三峽五寮一帶的老人,過去也常走這條山路,前往大溪買賣貨品。

百年以前,三峽、大溪之間的水運發達,兩地之間的交通靠航運,自無需翻山越嶺,因此推測這條山路應只是三峽偏遠的五寮山區的居民,進出大溪的一條便道而已。古道沒落後,因為一直有山友前來登山,因此古道舊路未被蔓草所淹沒。

多條登山道 景不同

金面山有三個登山口,均位於產業道路上,三條路線都可爬往金面山,此外還另有登山口,可往坑底山、茄苳坑山、山麻坑山及金山面山。

根據山友的記錄,第二登山口的路線是最短的一條古道,卻較少人走,反而選擇走第一或第三登山口的人較多,原因是:第一、第三登山口所走的路線,沿途有溪流、古厝及老樹,第二登山口走的是稜線,中途又有陡峭的石壁,地形起伏相當大,是一條不怎麼好走的古道。

此外,第一登山口可順登「十三分山」,走第二登山口可順登「金山面山」,各可多觀賞不同景觀,因此獲得較多山友的青睞。

第三登山口附近有一條聯絡便道,可通往第二登山口上來的山路,沿途還有古厝,及可通往第一登山口上來的山路,還有溪流、瀑布及茄苳老樹,是一條十分個性化的替代古道。

打鐵寮古道 夠特殊

打鐵寮古道位於大溪三層附近,是昔日大溪與三峽、復興、巴陵之間往來的聯絡道路。也是大溪古道中最為特殊、完善的古道,主要原因是慈湖陵寢長期軍事管制,少有人行走,因而保存完整。

一百多年前,舊名大嵙崁的大溪,是大漢溪流域最上游的港口。復興山區的泰雅族及漢人,時常擔著種植的芋頭、蕃薯等農作物及獵物,翻山越嶺,從這條古道到大溪街上叫賣。

打鐵寮古道原名「更興古道」,昔日在古道入口附近,曾有打鐵鋪,供給入山開採樟腦的腦丁、農民耕作所需的鐵器,因而取名「打鐵寮」。

美在林相佳 花秀麗

打鐵寮古道之美,在於多樣化的自然生態,而濃綠的林蔭古道,沿著溪畔迤邐而行,溪聲潺潺,風景秀麗,沿途不但保持完整林相,無論油桐花、相思樹、山杜鵑、桂竹林,皆能營造大手筆的花香綠意,此外,每一小段還有不同的驚奇,而且步道甚為寬廣,行之不覺其累,充滿漫步山林的野趣。

打鐵寮古道擁有豐富的歷史記憶與地理景觀,原因是,打鐵寮古道順著山勢開挖修築,遇山鑿石,築成石板階梯,材質皆就地取材,而且石板階梯甚有古樸雅意,在山友的刻意照顧下,平順好走。

早期,地方人士發動募捐,於古道沿途建造三座糯米紅磚橋樑,分別為太平橋、濟安橋和東興橋,這三座舊橋及建橋石碑,如今成為這條古道上最吸引旅人的景點。

巴福越嶺古道 泰雅姻親路

巴福越嶺古道,又稱福巴越嶺古道,其中的「福」,是台北縣烏來的福山,「巴」是桃園縣復興的巴陵,也是本區歷史最悠久的古道之一,是古時候泰雅人常用的一條古道,走完全程約需三個多小時。

二、三百年前,泰雅族大嵙崁群向北狩獵,在崇山峻嶺間走出一條獵徑,後來也成為泰雅族人進入福山、烏來一帶的遷徙路線,這條社路滿足了福山與巴陵兩地族人來往及通婚的需求,又稱為泰雅族人的姻親路。

巴陵出發 下坡順走

目前巴福越嶺古道已被規畫為國家步道,北端起點在烏來福山的大羅蘭二號民宅對面的福山吊橋,終點為桃園「拉拉山自然保護區」的第十九號巨木附近,全長十七公里。古道位於插天山自然保留區內,擁有珍貴的原始森林,屬於保護區,須經申請許可才能進入。

巴福越嶺古道一向是山界熱門的登山路線,近年來,古道經林務局的整理及維護,路況更是大幅改善。由於這條古道往返共三十四公里,不太可能一天之內走完,登山團體通常選擇從巴陵出發,單向走往福山,由高處往下走,下坡路較不費體力。

至於個人,由於公車班次極少,開車又有走完回頭取車的困擾,建議可分成兩次走完,分別從福山及巴陵各走一半折返。

走在這條泰雅族人常用的古道上,古道寬約一公尺,沿途路況極佳,又平緩好走,心情一下子就舒緩了下來,加上此處人煙罕至,告示牌甚至提醒有可能遇到黑熊,讓人忍不住沉浸在一份神祕感中。

拉拉山區 神木林立

巴福古道很好走,從巴陵出發約半個小時,就走了兩公里的路,抵達海拔一六六六公尺的越嶺鞍部,就是巴福越嶺古道的最高點,越過山嶺再往下走,便是台北縣了。

這段約兩公里的古道,有蕭瑟的落葉,有幽雅的林蔭,是極賞心悅目的森林浴路線,路況比「拉拉山自然保護區」內,遊客參觀巨木群所走的檜香小徑,還更適合老年人行走。

紅檜景觀 讓人驚艷

從鞍部繼續前進,古道緩緩下坡,仍是路況極佳的泥土路。沿途的小溪谷,溪水極為沁涼,像冰箱端出來的冰水,許多遊客在此樂享冰涼的溪水,甚至裝罐帶在路上沾濕毛巾。前行會遇到一座修復過的斷橋,同樣一路下坡,所以不覺疲累,不知不覺就抵達里程指標13K,也就是過了古道的三分之二,只剩下四點多公里了。

過13K處,仍是路況極佳的緩緩下坡路,感覺與烏來福山另一條著名的「哈盆古道」有點相似,道路雖長,但平緩好走,上了年紀的人,不必擔心腳力跟不上別人。

巴福越嶺古道上,經常一個轉彎,便突然看見巨聳的紅檜,令遊客不禁發出「哇!」的尖叫聲。

這些巨木,比起「拉拉山自然保護區」內給遊客參觀的巨木群,可說是毫不遜色,但在荒僻的古道上,與紅檜巨木不期而遇的感動,卻遠勝過隔著柵欄圍觀神木的感覺,讓人與神木更親近。

御成路古道 林蓊鬱

大溪鎮內 市區有古道

「古道」未必全部都在山上,以大溪鎮上通往碼頭的石板道為例,便是位於市區、最容易到達的古道,也是多數旅人都會造訪的人氣景點。

大溪市區中的這條石板道雖然不長,但以垂直高度從河邊走上來,需經過兩次轉折,讓不少遊人因此氣喘吁吁!

渡船頭石板古道對面的山嶺間,也有兩條古道,以往人們必須撐船渡河,或前往龍潭一帶,或到古剎參拜,今天則可穿過大慶洞門,走過仿巴洛克風格的大溪觀光橋,前往「御成路古道」與「齋明寺古道」。

觀光橋畔設有停車場,旅人可將車停放此處,先走古道、再逛老街。逕往遊街區者,此處也比上頭方便停車。離開停車場循馬路往北邊武嶺橋方向走,會先抵達御成路古道、再抵齋明寺古道,兩者可串成環狀路線。

齋明寺建於清道光年間,是座列為三級古蹟的古剎,當年大溪居民多渡河來此參拜。步道口位於「栗子園」,設有明顯指標,進入古道,沿著平坦石階路前行,兩旁林木蓊鬱,靜謐安詳,讓人能靜心體驗先民生活,品味古道風華。

石造牌樓 素樸幽雅

石階原以大溪的鵝卵石鋪設,後來改用大漢溪石鋪成石板步道。緩步上行約五分鐘,先來到一處蘇氏祠堂,越過馬路,繼續踩石階往上,即可看到古樸的石造牌樓,沿途種植杜鵑,花期時繽紛美觀。再走十分鐘,抵達齋明寺。

齋明寺佔地廣闊,寺廟本身卻不大,但素樸幽雅,沒有雕樑畫棟,簡樸的石柱石牆,更顯禪寺予人心靈祥和的氛圍。寺中草木修剪整齊,石椅石階與池園相映,靜謐而清雅;寺前分立兩座日式石燈,基座刻有明治三十九年等字樣,廂房壁柱題字則是同治十二年所書。

古剎歷經年月悠遠,兼容本土異國風味,始終保持質樸的建築風格與環境,比之紛紛改建、華麗卻略顯俗豔的大廟,來得更具格調。

齋明寺外往台三省道方向的古道,已經鋪成平坦的車道,沿著這條齋明街前行,經過一崗哨,於第一條巷弄左轉,或再往前一些左轉四十六巷,這裡是一處眷村,走出巷道後,馬路(三元一街)對面便是中正理工學院後門,由此左轉沿路行,便可找到馬路右側的御成古道入口。

御成古道 昭和到訪

御成古道闢建於清乾隆年間,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年)為迎接日皇太子昭和來台,才改命名御成路。

轉入古道,保留完好的古樸石板路,立刻讓人有種回到過往的感覺,林蔭宜人,靜謐幽深,兩個大彎下坡後,約莫十幾分鐘便可銜接柏油路。

路底設有一座「供養塔」石碑,便是紀念桃園大圳開闢時的日籍殉難人員,由日本澤井組合資會社所立。附近蓋有鐵欄杆的地方,就是桃園大圳第三號隧道口的出水渠,洞約三公尺,水利會多會趁著清理大圳之際,舉辦長達四點六公里的水圳隧道之旅,一路從御成古道往南走到三坑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