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研究員陶涵最近出版了一本《蔣介石傳》,對蔣介石給予正面的歷史評價。
無獨有偶,最近中國大陸人民出版社也出版曹聚仁的《蔣經國論》,顯示對岸已能比較客觀的論述當年國共戰爭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值此國際間都在重新審視兩蔣治台的功過之際,台灣更應該對兩蔣的統治有一個客觀而公正的評論。
近年來台灣的政治交錯在統獨對立、政黨交互輪替的氛圍下,對於兩蔣政績多有扭曲,尤其二二八事件,更增添評價兩蔣的複雜因素,模糊了兩人的歷史定位。
國民黨在失去執政地位後,內部對於要如何論述黨的走向都產生很大爭議,一度曾有更改黨名之議,更遑論對於兩蔣的歷史評價了。
長期以來國民黨難免美化兩蔣的治績與人格,早期還有神格化的現象,在李登輝主政以後評價就逐漸改變了
;民進黨對兩蔣的評價是全然否定的,尤其是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這一段歷史,兩蔣與極權國家的領袖並無二致。
《蔣介石傳》的作者陶涵自敘,他本來和大多數的西方人一樣,對蔣介石充滿負面觀感,諸如縱容貪腐、專制獨裁、輸掉大陸等,唯一正面的觀感是蔣本人很清廉。但他後來以開放的心態參考許多新的史料,發現蔣當年處於軍閥割據、新舊交替時代,他知道自己許多舉措不當,但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專制鎮壓找藉口。陶涵肯定蔣退守台灣,為台灣的現代化奠定基礎。
不管蔣介石當初對於台灣是採取怎樣的態度,許多的論述都認為他只是作暫時棲身的打算,沒有把台灣做為長治久安之地,但是他為台灣打下的經濟基礎,經過蔣經國時代的建設之後,無疑使台灣經濟一躍而起,並躋身為現代國家,這是無庸置疑的。
對歷史人物蓋棺論定不易,如對秦始皇的評價,向來是起起伏伏,觀點不同。從政治、軍事、文化、人格的功過探討都有不同評價,重要的是不可「以偏概全」。
蔣介石在政治上獨裁是事實,但應還原當年的時代背景來評價,所謂「同情的史觀」就是能以當時的環境背景客觀的評價歷史。
對於兩蔣,不必過譽也不必偏毀。至少目前台灣政治是朝民主的軌跡前進,經濟是往均富的國際潮流發展,沒有過去的基礎,就不會有今天的成果,這是不可否認的。國民黨的過譽和民進黨的過毀都是過猶不及,扭曲了歷史真相。
中國大陸出版《蔣經國論》,只是對岸在言論上開放的一點象徵,至少願意客觀評論過去的政治敵對者。大陸史家楊天石說:「沒有蔣經國就沒有台灣經驗,更沒有兩岸交流。」史家有時也很難擺脫政治的框架論史。但是至少台灣目前還有客觀論述的空間,盼能擺脫政治偏見,還原兩蔣的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