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要求佛弟子在日常生活即能以身攝心,走路時要能徐步安庠,就像微風拂過;坐時要能端正穩重,就像大鐘駐地;站時要能挺拔正直,就像蒼松頂天;睡時要能右脅吉祥,就像大弓微曲,這就叫「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四威儀。
就修行意義上說,外相的舉止,不但關涉到內在的修為(例如走路時一步一佛號),而且也具有攝受的力量。
有首詩偈說明佛門基本威儀訓練:「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佛門作比丘。」具體呈現佛弟子莊嚴合度的行止。
夏日微風,款款舞動著縵衣前襬,隨著秒針的心跳,拔步走進前往齋堂的隊伍中,等候板聲響起。
佛門十分重視思想教育和生活上的教育,因為唯有健全的思想和規律的生活,才能完成人格,成就道業,因此老師特別留意學生的每一動作,是否具足威儀。
記得剛進佛學院時,有一堂專為新生所開的「佛門行儀」,老師總是苦口婆心告訴我們:「不要小看走路,它不只是一項修行,也是最好度眾、弘法的時機,走得好,能讓人攝受。」
記得剛開始適應學院生活時,由於每天密集的課程,總覺得自己在跟時間賽跑,經常一步當二步,在四十坡的階梯上橫衝直撞,「不要跑,走直線。」耳後經常傳來學長的幾聲喝斥,當時心裡直嘀咕著:「為什麼要走直線?真奇怪!」如一顆石子沉入大海。
有一天,在教科書裡看到這麼一段話:「一個修道者的風姿,在舉止言談中皆可表露無遺。走路時,要如風一樣迅速無聲,不彎曲,直走;坐下來時,要如鐘一樣平穩、莊嚴。站立時,要如松樹般筆直;睡,以吉祥式的右脅而臥,像把弓。」才恍然有些明白。
後來,我才發現,無論是飯後跑香或排班行進,只要是走路,一定是走「直」角,而且是「直」的走,走路時,不可左顧右盼,不可低頭或仰視,必須看著前方,注視前面那個人的衣領或後腦勺,若能看見其它人,就代表自己走斜了,沒有對齊。
「不要空走這一趟路。」老師殷切的叮嚀,在彎轉處響起,有如醍醐灌頂一般,想著……這一趟路有多長啊,或許今天,或許明天,我不知道,但在未進學院的歲月裡,自己是否已空走了三十年的寒暑,心中些許悲哀,正悄悄地喚醒沉睡已久的靈魂,在這燦爛夏日,徐緩而過的涼風中,感動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