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被譽為「最能兼顧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和西方特色的作曲家」的趙季平,有位先見之明的父親,鼓勵趙季平研究傳統音樂,再融合西方樂風,趙季平說,他一生就是隨著父親的指示走,真的沒想到能走出自己的創作風格。
趙季平的父親拉了一手的好胡琴,但不會任何樂器的趙季平卻獨愛作曲,小學三年級就立志要當作曲家,經常集合住家大院內的孩童,先教會他們唱自己編寫的歌曲,再用羽毛拍做小提琴、掃帚做大提琴,他指揮這一支演奏隊伍唱所編的歌曲。初中時更將一天的生活編成曲,全班在晚會唱得到第一名。十五歲時,就靠著這天份考上音樂學院,也才開始學鋼琴。
但有智慧的父親趙望雲認為,應先熟悉自己國家傳統音樂,再結合西方樂風,才會有未來的發展。當時很不情願的趙季平進入了陝西省戲曲研究院,一待就是二十一年,他到各地聽取當地的地方戲曲,尤其是峽西地方戲曲像秦腔、碗碗腔、梅調等,後來都大量運用到趙季平所編創的電影、電視劇配樂中,真的造就這位帶動中國電影新浪潮 亞洲最具影響力 的配樂大師。
從事作曲是學不來的,趙季平說出他的觀點,創作理論是可以學,但真正作 曲就要有悟性。文革期間,被打成黑五類的趙季平,在學校絕不參加任何活動,他自學四年,努力研究創作,將偷偷收藏的西方樂譜縮成簡譜,像是銅管樂譜用紅色、木管樂用黑色、弦樂用藍色代表等等方法。這種苦學精神,不但讓趙季平揚名國外,同時二○○八年也讓他榮任為峽西省戲曲學院院長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