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位人物形象 內容無政治表述 即起至31日展 國圖昨舉行揭牌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五四運動已邁入九十周年,由文建會、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國家圖書館合辦,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文訊雜誌社規畫執行的「青春的飛揚,思想的萌發—五四文學人物影像展」,即日起至三十一日,在國家圖書館展開。展品集結海內外超過三十個圖書館、紀念館、文學機構、蒐藏專家聯合提供。

國圖昨日上午舉行揭牌儀式,由中研院文哲所所長鍾彩鈞、實踐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林澄枝、中研院院士李歐梵、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台北市文化局局長李永萍、國家圖書館館長顧敏進行,手執繩穗,一同揭開象徵五四精神的主題立座的布簾。 (記者邱麗玥攝)
「五四文學人物影像展」經四個月籌辦,共展出六十二位五四人物形象,約三百張珍貴照片、四十件手稿及書札、一百五十冊民國舊籍及文學期刊。
黃碧端引用小說家張愛玲追憶胡適的話:「只要有所謂民族回憶這樣的東西,像五四這樣的經驗是忘不了的,無論湮沒多久也還是在思想背景裡。」但黃碧端認為五四經驗的傳承並非偶然,仍有賴各界共同追想、緬懷。
策展「五四文學人物影像展」的佛光大學文學系專任副教授陳信元指出,以前慶祝五四都純只是文藝氣息的活動,但今年不同,展現出新文學和五四的關係。
陳信元表示,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七年是新文學的第一個十年,可分成兩個重點來說,一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另一是五四愛國救亡運動,但這次展覽是以文學為主,並沒有政治表述。而這次年表的整理,陳信元很有自信指出,是兩岸最好的年表呈現。且展示的刊物都是當時珍貴的真品,很少有複刻版。
也參予策畫影像展的秦賢次,原從事保險,但喜歡從事新文學研究,早在一九八八年即前往大陸,在北京琉璃廠內海王村就收購好幾千本,像是胡適寫的《嘗試集》就是在海王村地攤便宜買回的。
秦賢次也指出,當年在蒐集這些五四新文學書籍時,他都不敢參與任何社交活動,以免受到情治單位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