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地請阿詳向前,牽起他的手握住阿鸛的手,並請他把頭靠近阿鸛,本想請他跟阿鸛說「幸福人生四件事」,但沒想到當阿詳彎下腰、靠近他老爸時,突然痛哭,聲音大到連走廊都聽得到。接著阿詳整個人又跪到地上,頭垂得低低的,一直重複哽咽說著:
「爸爸對不起,爸爸對不起,…」大家看到阿詳哭泣的眼神,像是在訴說他對救助父親的無力、想盡力卻又徒增父親痛苦,那種好深、好深的悲傷與無奈。
拔管後當天深夜,阿鸛的血壓開始下降,家人就決定遵照阿鸛的心願,先辦理臨終出院,準備回家往生。
沒想到兩天後,阿鸛卻依然活著,當他的女兒來我的門診拿藥時,大女兒說:「真的很感謝安寧團隊,讓我們作兒女的,在這兩天能夠有機會,好好的陪在爸爸身邊,幫爸爸真正做一些事情。」
「爸爸罹癌以後的這一年來,跟隨哥哥忙碌地進出醫院,我從來沒有機會跟爸爸相處,這次我特別請假回家照顧爸爸,雖然很疲累,但卻好感動,真的好感謝爸爸,多留這兩天的時間給我。」二女兒也說。
又過了兩天,護理師阿鴻跟我說:「阿鸛平安地在家裡往生了,他的家人,尤其是女兒們,都非常感謝安寧團隊,沒延長父親的痛苦,又完成回家的心願。」
「其實對於末期病人,假如還想用盡各種維生措施,反而會讓病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變成過一天、算一天的『拖命受苦』狀態。」
「唉,可是大家都想盡力『積極的』,多幫病人做一些事。」
「對於末期病人,真正的積極醫療,應該是讓病人有充分的時間,做最好、最後的『善生』工作,才能夠有機會做好準備工作、得到『善終』。」
「這是不是您常說的,要『善生』到生命的最後一秒鐘,才能夠得到『善終』?」
「沒錯,沒有好好地活到臨終那一時刻(善生),是不可能馬上變成好好地死(善終),因為這個過程是連貫的,是一致的。」
「但是人們常常認為,病患的生命不會馬上結束,所以會一直試到瀕死狀態,已經來不及準備時,才後悔莫已。」
「因為一般人很容易誤解,以為用盡各種維生儀器,把命延長,就算是『積極』醫療,其實那才是『消極』地拖命受苦。」
「對,我們要大聲疾呼,對於末期病人,積極地提高生活品質,並非消極地延長拖命措施(例如被插管電擊急救,加上呼吸器以及氣管切口術);才是真正地積極醫療,也才是安寧療護的真諦。」
「而且千萬不要拖到病人都進入瀕死狀態了,才想要開始準備善終(安寧療護),一定要提早準備善終(安寧療護)。」
(下)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