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復一日的生活型態,不免讓人感到厭倦不耐;充滿遷流變動的人間事,又讓人總是感到焦慮不安。若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則每日的生活只是往來開幕、閉幕之間的戲碼。固然有些情況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但也有許多狀況卻在意料之外發生,讓人不知所措而困惑不已。人不只常常被易變的情感所惑,更易被「換湯不換藥」的商品文化所迷。人與人見面,談不出有益身心健康的課題;網際網路上相遇,卻只是在尋覓臭味相投的網站,或是化身十幾而聊一些八卦消息,多少大好光陰就消磨在虛幻的花花世界裏,一回頭已是十幾年身了。
有人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佛門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說的通俗一點,此中的「業」如何展現?舉最常見的例子,即是我們平日展現出來的個性、嗜好等。所以「情人眼中出西施」,可以不必有什麼特別原因;當好因緣已滅時,卻瞬間變成「仇人相見,份外眼紅。」這不是很奇怪嗎?
「百花叢中過」的生活
昔日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與會大眾只有大迦葉尊者會心一笑。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中國思想界有儒家、道家、墨家、陰陽家等等,一幅百花齊放的世代,此中的互動、對辯,好不熱鬧。今日網際網路發達,有多少部落格的支持者,既不為出書,也不為搶新聞,只為即時表達自己的想法或看法,分享給有興趣一探的人。事實上,現代人增廣見聞雖是有必要的;但從小的安親班、補習班,也許看不到增加了多少人有博學多聞的機會,但卻可見到各有各的支持群,也是搞的熱鬧非常。就連宗教信仰,在強調多元、均權的時代,也是各做各的,或有些更嚴重到各顯神通而互別苗頭。所以,有些人就會假藉宗教而故弄玄虛,或是包裝造勢而強力傾銷。人們只要稍有不察或心有所奢求,自然就容易墮入強勢的或形式的權威中而無法自拔,為了人而忘失對真理的追尋,為了他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而生死輪迴不已,更為了無意義的神蹟而盲從,真可謂「永無寧日」了。因此,佛陀為了讓後世迷茫的眾生,避免在世間的愛情、人情等情感之百花叢中繞不出來,特別開示的「法四依」的教法,所謂「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此之四法簡辨邪正,末世所憑故得名也。」(出自《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大正四○、一六一中)
「片葉不沾身」 的智慧
對人的認知而言,儘管世間的花草樹木本就存在著;但佛門卻強調要看到成就各區景觀不同的背後因緣,就不會強求世界每一區景觀都要相同,例如高山上的針樹林區,與亞馬遜河的熱帶雨林區,不可能強求其動植物的種類與分佈等景觀也要相同。同樣的,各地宗教的民俗色彩也因地域、文化等也是南轅北轍。甚至於世界性的宗教等,就像藏傳佛教與日本佛教之間,其發展的差異性也相當大。在人類的歷史發展,不容忽視各地宗教史的發展,不必限於刻板的讀讀歷史事件;而應反省於今日,不管是對網路崇拜、宗教領袖崇拜,甚至於對如影歌星、政治人物等公眾人物的崇拜,都應期許以更多面向的視野、更深度的剖析,學習「菩薩如實無染、無瞋、無癡、無顛倒心故,得名為定,名無戲論。」(出自《月燈三昧經》大正十五、五五七中)同樣的,我們可以不需要宗教信仰,但培養對宗教信仰的正確態度與觀念,卻是多元宗教百花齊放時代不可少的防身要訣。
總之,在強調多元平權的時代,人們不只應盡到有「知」的權利,更該學習獨立思考與準備判斷的能力,才不會迷失於生活中的花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