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道,在現今社會中因為附加了許多異見、邪說及種種怪力亂神,而遂成為大家侮蔑排斥的字詞,認為是邪法教派。其實外道一詞,在《佛光大辭典》的解釋說(一八六七頁):「梵語原義為神聖而受尊敬之隱遁;用為佛教稱其他教派之正說者、苦行者。」並沒有任何汙衊的意思。但在思想上仍有相當大的差異,就像《大乘起信論義記》評述小乘佛教者僅是(大正四四、二四二中):「翻彼外道說有我等,然猶未說法無我理。」不管是談到人或法,佛教都是強調「無我」,是佛教與外道最大的差異。佛陀所說教法皆是向心內求法,佛弟子們當覓尋自己本有之真心本性,若離心談法論議,即是心外求法,故《三論玄義》會說:「心遊道外,故名外道。」(大正四五、一中)
天台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將外道分成三種(大正四六、一三二中):「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學佛法成外道。」一般的外道,是指佛教以外之各種教法、學派,如在佛陀時代的六師外道。後二種,就像《宗鏡錄》中所說的(大正四八、六八五中)「附佛法外道者,起自犢子方廣。自以聰明讀佛經書,而生一見,附佛法起,故得此名。…學佛法成外道,執佛教門而生煩惱,不得入理。」即知佛法非一般的知識,不能「自以為是」的扭曲解釋,否則會看似佛教徒,卻以歪理來解釋佛法的精義。另外,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若發現自己煩惱更多,先不急著全盤否定宗教信仰;應當先檢視自己的學習心態與方法。
佛陀所說的教法,並未強調哪一個教法等於真理的本身;而是著重於「說正法者,謂為調伏貪瞋癡等宣說正法。」(出自《瑜伽師地論》大正三○、四四六下)很多人都需有宗教信仰,但若沒正確的理解與實踐,則就像《大智度論》所舉的一個例子,說(大正二十五、一九一下):「外道以我心逐禪故,多愛見慢故;不捨一切法故,無有實智慧。」總是白費草鞋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