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學生不是為了學業、感情等問題而想不開;卻為了:「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的問題而焦慮不安。不同的社經背景、文化氛圍、心靈運作模式等,造就出多元文化心理諮商的種種考量,而宗教信仰也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其重點不在於宗教儀式的固著化;而在於為宗教信仰者提供了什麼解決或因應之道。這並不是說錢財會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是在強調奇蹟;而是著重於宗教教義能提供多少的生活智慧。
事實上,宗教自古以來,不管如何演變,都與人的生活發生密切關係,並非象牙塔內的純粹學術研究;而是以更多面向去接近真實的看待世間。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那是在科舉時代的用話,歷史上有多少人屢試不中千百人中唯一的狀元;而今日是強調「行行出狀元」的時代,想要更有競爭力,就不能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踐截然二分。再聰明絕頂的井底之人,也勝不過用心生活的人生智者,故經典上說諸佛菩薩們的學習,是:「為重於法不求財利,為重於智不求名聞。」即便在權威者、權重者之前,仍要有正確的思辯,才不會盲目追逐潮流。
總之,生活中要學會「不隨愚心、亂心;勤思、常思、頓思具足者,未知義者,令得知之;已知義者,不失不忘。具足者,有所入所行,不由他人,能具觀察。」不要害怕思惟的心智訓練,自能增長生活中正確的信念,不為種種人、事、物所惑,生命就能自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