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瑀表示,優劇場招收團員最大的困難,時下年輕人要他們上山是很難達成的目標,早期由七個團員開始,後來再收團員時,平均一年左右就會有人不適應離開。一九九八後將近五、六年間都是老團員,忽略招新人的問題,因此到十年時,才驚覺中間斷層。
二○○五年至二○○六年間,優劇場開始展開神鼓小優人的訓練,並且與景文高中合創「優人表演藝術班」,讓表演藝術的種子生生不息。劉若瑀表示,「景文優人表演藝術班」的同學們經過一年訓練後,每個人不但體格堅實,氣質也提升不少;後來這批「小優」和「景優」的同學出來參與「空林山風」的演出,呈現出年輕人擊鼓、跳躍的活力。
訓練小優不只是學打擊,還要學彈鋼琴、學樂理,同時內在必須認同優擊鼓方法和精神,現在這批小孩音樂程度超過大人。當初來考試的人有四歲彈鋼琴、十歲參加朱宗慶打擊樂班的學生,還有學舞蹈的,可說三分之二都有底子,進入優人是將原來分開的學科變成綜合的學習。
不過劉若瑀也指出,這批優秀的青年優人,畢業後不可能直接升入正團,年輕人需闖一段社會經驗,讓心性穩定下來,才適合待在山上,劉若瑀計畫這些青優人上大學可以成立二團,她內心也明白,四年的再養成,也不一定能造就出可以真正上山的優人,因為擊鼓的技巧,有許多可以鑽研的地方,沒有穩定心性,很難長年加入團隊,但劉若瑀覺得,優人擊鼓的精神和方法,一定要有年輕人加入,才可生生不息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