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由於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計畫將於九十八年期滿,為了讓教師評鑑更具規模、系統化,教育部打算繼續推動評鑑,並將計畫改為「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希望藉由教師評鑑來幫助教師成長,增進其專業素養與教學品質,辦理原則與試辦推行期間一樣採取教師自願、學校申請等模式。
不過,也有老師表示,從長年來的校園文化來看,要讓每位老師都願意主動接受評鑑並不容易,除了教育當局必須讓老師明確了解評鑑的內容與標準外,扮演火車頭角色的校長也應該大刀闊斧來推行,才不會讓教師評鑑淪於畫地自限。
事實上,不只教育當局有意讓教師評鑑更全面推動,社會各界對於教師評鑑的期待也很深,期許透過評鑑讓老師專業可以更上一層樓。
「有比較才會有進步,才能避免原地踏步,」在台北市大直高中國中部任教的張幼玫不諱言指出,各行各業都需要透過良性評比來提升員工績效與素質,身處教學現場的老師也一樣,不過她也坦言,校園文化會「因校而異」,加上年輕教師與資深教師的教學模式亦有所不同,並不見得適合都用「同一把尺」來「一概而論」,才能避免評鑑成效打折扣。
有鑑於此,部分老師認為,為了讓教師評鑑的機制與標準可以更加客觀、不偏頗,建議教育當局應整理歸納出試辦期間幾套適合採用的教師評鑑方式,讓每所學校可以依照自身的辦學特色與教師專業領域,來選擇適合自己學校的評鑑方式,讓教師評鑑也能擁有適度的空間與彈性。
近年剛從國小退休的陳老師表示,教師評鑑的立意良好,但不宜躁進。擔任過教務主任、輔導工作的陳老師表示,每所學校的校園文化與注重的教育特色都各有不同,如果只用單一的評鑑標準來套用在每所學校上,可能會出現不夠客觀的現象,她認為評鑑標準應該採取「因校制宜」的模式,讓學校依自己的特色建立適合的評鑑標準,才能符合教育多元化的特性。同時,陳老師也建議教育當局推動教師評鑑不宜太過躁進,而是要循序漸進推動,發現問題後就要趕快解決問題,才不會引起教師疑慮、引發紛爭。
「既然接受評鑑的是老師,教育當局就應該多傾聽基層老師聲音。」台中縣大里高中教師施玫玫表示,不管是協助教師提升專業能力的研習課程,還是幫助老師了解自身專業表現,教師評鑑都應該符合基層老師的教學需求與第一線教學現場,如此教師評鑑才有意義,才能真正為百年大計的教育體制注入活水。